张振
- 作品数:9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趋势,为临床预防控制和治疗其医院感染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2015年从恶性肿瘤患者分离出的病原菌697株,纸片扩散法(K-B)进行药敏试验,WHONET5.6软件统计分析资料。结果 697株标本中前5位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33株(19.1%)、大肠埃希菌108株(15.5%)、铜绿假单胞菌72株(10.3%)、金黄色葡萄球菌62株(8.9%)、鲍曼不动杆菌43株(6.2%)。革兰阴性菌占64.4%,革兰阳性菌占27.8%,真菌占7.7%。MRSA和MRCNS检出率分别为40.3%和72.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检出率分别为64.8%和30.1%,检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4株)和大肠埃希菌(1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16.3%和19.4%;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2.5%和9.7%。真菌(1-3)-β-D-葡聚糖阳性率为62.3%。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变化有自己的特点,已监测到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
- 宋刚张振沈晔王翔
- 关键词:肿瘤细菌耐药性监测
-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观察组)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分析两组和观察组不同分型患者血清指标的表达差异及治疗后的改善情况,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各指标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准确性(曲线下面积AUC值)。结果观察组血清NGF、BDNF及TGF-β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观察组中阳性症状为主及阴性症状为主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NGF、BDNF和TGF-β的表达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阳性症状为主及阴性症状为主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以血清NGF、BDNF和TGF-β水平作为诊断指标,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准确性为0.812、0.836及0.809。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NGF、BDNF和TGF-β表达水平增加治疗后降低,可能与疾病的发生有关。
- 张振朱洁琳胡瑾瑾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
- 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 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108例符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所有研究对象接受可变剂量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分别测定患者凝血酶...
- 沈仲夏沈鑫华章晓梅蔡敏耿松张振杨胜良
- 关键词:抑郁症艾司西酞普兰凝血功能药理机制
- 血清心肌酶谱检验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价值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酶对精神分裂症合并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纳入4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实验组)及48例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均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检测。结果:实验组心肌酶四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结果及诊断价值均高于单一检测(均P<0.05)。结论:血清心肌酶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对精神分裂症合并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
- 张振倪红芬蒋雨濛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肌酶谱
- MC4R基因多态性与首发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
- 赵徐东葛陈捷张振崔力军孙菊水李建华钱敏才
- 1.背景: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3.22亿人,其高患病率、自杀率给患者及其家庭还有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负担,而抑郁症的机制尚不明了,有证据表明,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网络调控机制,激素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
- 关键词:
- 关键词:抑郁症中枢神经系统抗抑郁药物
- 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8年
-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方法 研究设计为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研究对象选自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在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身科就诊和住院的抑郁症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接受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起始剂量为5 mg/d,2周内加至10~20 mg/d).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末分别行HAMD评分(HAMD评分减分率≥50%为有效)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检测. 结果 共95例患者完成4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其中男性38例,年龄21~64岁,平均(39 ± 12)岁;病程14~60个月,平均(32 ± 12)个月;女性57例,年龄20~64岁,平均(38 ± 13)岁;病程12~54个月,平均(28 ± 12)个月.治疗第4周末HAMD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9.1 ± 3.3)分比(21.8 ± 3.4)分,t=26.125,P〈0.001],PT、APTT、TT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11.14 ± 1.22)s比(11.66 ± 1.41)s,(29.45 ± 5.24)s比(31.28 ± 5.64)s,(20.32 ± 2.08)s比(21.15 ± 2.21)s,均P〈0.05],FIB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1.92 ± 0.28)g/L比(2.01 ± 0.34)g/L, P〈0.05].不同性别患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女性患者PT、TT增加值和FIB下降值显著高于男性患者(均P〈0.05).治疗后有效组患者(80例)PT、TT、APTT增加值以及FIB下降值与无效组患者(15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1例24岁女性患者经艾司西酞普兰15 mg/d治疗1个月余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一定影响,对女性患者影响更为明显,有增加出血的风险.
- 沈仲夏章晓梅蔡敏耿松张振杨胜良沈鑫华
- 关键词:西酞普兰抑郁症血液凝固
- 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 沈仲夏沈鑫华章晓梅蔡敏耿松张振杨胜良
- 抗精神病药致高泌乳素血症患者血清PRL、性激素6项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致高泌乳素血症患者血清巨泌乳素(MPRL)、性激素6项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诊的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105例进行研究,经过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治疗2个月后,将患有高泌乳素血症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未患有高泌乳素血症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评分,测定并比较血清MPRL、孕酮、睾酮、雌二醇(E2)、催乳激素(PRL)、促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清MPRL水平与血清孕酮、E2、PRL、LH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MPRL水平为(63.80±12.13)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07±9.8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P=0.030);观察组患者血清孕酮、睾酮、E2、PRL、LH、FSH分别为(4.01±0.47)ng/mL、(5.59±1.15)ng/mL、(236.72±15.14)pg/mL、(127.30±12.40)ng/mL、(6.05±1.10)mIU/mL、(8.52±2.13)mIU/mL,对照组分别为(10.25±1.83)ng/mL、(6.01±1.20)ng/mL、(433.10±20.90)pg/mL、(50.58±6.22)ng/mL、(7.69±2.36)mIU/mL、(8.48±2.01)mIU/mL,观察组患者血清孕酮、E2、L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R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1、54.66、4.63、40.61,均P<0.05),两组血清睾酮、F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0.09,P=0.071、0.921);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结果显示,血清MPRL与孕酮、E2均呈负相关,血清MPRL与PRL、LH均呈正相关(r=-0.42、-0.51、-0.68、0.70,均P<0.05)。结论在抗精神病药致高泌乳素血症患者中,血清MPRL、PRL有明显高表达,孕酮、E2、LH表达水平较低,MPRL、PRL、LH、孕酮、E2的表达水平与性腺激素的平衡具有明显相关性,该研究成果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 沈晔卢利平张振
-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高泌乳素血症催乳素促黄体激素
- 双相障碍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分析双相障碍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方法选择双相障碍急性期患者80例,其中躁狂发作35例,抑郁发作45例;另选择单纯躁狂患者30例和单纯抑郁患者30例,健康体检者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3(IL-2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BDNF的表达水平,双相障碍患者治疗前后表达水平。结果双相障碍组治疗前血清TNF-α、IL-23、TGF-β1和BDNF水平高于单纯躁狂组和单纯抑郁组,健康组最低(均P<0.05)。双相障碍组治疗后血清TNF-α、IL-23、TGF-β1和BDNF水平低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23和TGF-β1和BDNF表达水平可能明显增加,治疗后降低,与疾病的发生有关,但是尚不能用于区分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
- 张振崔力军沈国玉
- 关键词:双相障碍炎症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