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作品数:16 被引量:74 H指数:6 供职机构: 北京市怀柔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北京市怀柔区职业人群健康素养调查 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掌握北京市怀柔区职业人群健康素养水平,探索职业人群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卫生政策和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单位任职3个月以上的、在北京居住达半年以上、年龄15~69岁的常住职业人口551人作为被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等。结果该区职业人群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从健康素养的3个内容来看,具备基本知识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的人口比例分别为18.0%、5.6%、13.4%;职业人群具备5类健康问题的相关素养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科学健康观45.2%、安全与急救素养25.2%、传染病预防与素养18.9%、基本医疗素养3.4%、慢性病预防素养2.0%。批发和零售行业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为0.4%;<20岁年龄组健康素养水平为0.5%、>40岁年龄组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为零;6个问题的正确回答率低于20%。结论该区职业人群健康素养水平很低,应大力推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开拓提高职业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健康素养水平需要职业人群自身的参与,逐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张海燕北京市怀柔区中小学生患成年期疾病的现状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怀柔区儿童青少年成年期疾病高危学生分布现状,为制定早期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怀柔区《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7~18岁组1 200名学生的身高、体重、血压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成年期疾病高危学生为274人,占22.8%;其中7、8岁组48人,占17.5%。高危学生中肥胖、血压偏高同时并存的人数为62人,占22.6%。在9~18岁组1 000名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上、下学途中步行或自己骑自行车的为65.0%,锻炼时间多于30min的仅为4.4%;认为每周和每天体育课时充足的分别为85.1%、43.2%,高危学生自认为每天体育课时充足的人数多于非高危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怀柔区儿童青少年成年期疾病学生高危率较高,应积极预防儿童青少年时期肥胖和血压高值,切实做好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控制工作。 张海燕 刘彩霞 李佳恒关键词:成年期疾病 北京市怀柔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调查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怀柔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慢性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分析慢性病预防控制的需求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加强该区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由参加市疾病预控制中心培训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对全区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附属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统一问卷调查。结果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力资源分配不均衡,部分社区站人力资源短缺;慢性病防治服务经费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站仪器设备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同程度的缺乏现行的国家级慢性病防控相关规范或指南,社区卫生服务站存有率更是寥寥无几;慢性病管理率低;脑卒中康复器械服务不足。结论应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整,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慢性病防控相关设备或仪器的建设,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 刘彩霞 张海燕 李佳恒关键词:慢性病 北京市怀柔区社区居民高血压患者知信行分析 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怀柔区社区居民高血压患者知识、信念与行为现状,为开展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怀柔区两个乡镇35岁及以上人群中筛检出高血压患者及高危人群共计491人,使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所编制的调查问卷。结果高血压患者与高危人群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高血压高危人群在知识知晓率、信念形成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均低于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在患高血压后控制血压正确行为率较低。结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应关口前移,拓宽到高血压高危人群及全社会,并加强高血压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工作。 张武力 张海燕 高建梅关键词:高血压 信念 健康教育 北京市怀柔区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效果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了解怀柔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 2010年12月—2012年8月对怀柔区筛查出的318名45-79岁含有3项以上危险因素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实施社区医生制定的个体化随访管理方案,2013年每3个月随访1次,填写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管理卡,分析干预效果。结果个体化随访管理后,平均血压值呈下降趋势,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分别下降3.2、2.4 mm Hg;高血压控制率从56.0%提高到74.5%,干预前后高血压控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39,P〈0.05);医生进行健康教育率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038,χ2=9.365,P〈0.05);高危个体自我危险因素评价及采取的非药物治疗措施无变化。结论在社区中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个体化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或延缓脑卒中的发病,在实际工作中应强化健康教育工作,促进高危个体建立良好行为,运用非药物治疗的措施降低或延缓脑卒中发病。 张海燕 刘彩霞关键词:脑卒中 高危人群 干预效果 北京市怀柔区医务人员控烟效果评价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评价医务人员控烟干预效果。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8—2009年对被选取的302名医务人员开展控烟干预,并于干预前后进行控烟效果的问卷调查,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通过1年的环境、政策、健康教育等控烟干预,在医院内随意吸烟行为有明显改进,医务人员控烟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吸烟态度有明显改变,干预前后吸烟率略有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医务人员开展的控烟干预是可行的,以医务人员为切入点进行控烟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手段能提高医务人员的控烟能力,但其效果要继续巩固。 高建梅 张海燕 郑维华关键词:医务人员 控烟 健康教育 北京市怀柔区农村部分高血压患者现状及现存危险因素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怀柔区农村地区部分高血压患者现状及现存的危险因素,为实施高血压干预措施,降低由高血压引起的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于2008年5—10月对怀柔区4个乡镇5个村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询问调查及身高、体重、血压的测量、血生化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怀柔农村地区466名高血压患者超重肥胖率达79.8%,血脂异常率51.1%,合并有心脏、脑、血管、肾脏并发症率18.5%,规律锻炼率26.0%,高盐饮食率51.3%,规律服药率52.4%,高血压的控制率为17.8%。结论怀柔区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现存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超重、肥胖、血脂异常、高盐饮食、缺乏体育锻炼,自我管理意识差,应加强健康管理,控制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刘彩霞 张海燕 李佳恒关键词:农村 高血压 北京市怀柔区某村肥胖村民现状分析 2010年 目的了解肥胖村民的血压、血糖、血脂的指标现状,为下一步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北京市怀柔区某村民,以亚洲成年人体重指数(BMI)为标准,随机抽取肥胖者,将38.0~65.3岁的村民共101人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其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患病情况。结果调查人群血压、血糖、血脂检测率均为100%。其中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及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54.4%、5.8%、60.2%,男性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56.3%、12.5%、62.5%,均高于女性患病率的54.0%、4.6%、59.8%。随着年龄的增加(<35~45岁组),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血脂异常患病率逐年增加。调查对象对中国成人肥胖BMI值、女性腰围、男性腰围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0%、27.7%、15.8%。结论村民肥胖者血压、血糖、血脂异常患病率高,对肥胖知识知晓率低。应从做好社区监测管理,加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入手,这对疾病预防控制有重要意义。 张海燕关键词:村民 肥胖 高血压 高血糖 高血脂 北京市怀柔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超重肥胖分布现状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怀柔区脑卒中高危人群超重肥胖分布现状,为相关部门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以减少或延缓脑卒中的发生。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某社区中随机抽取≥4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分析其超重肥胖人群分布现状。结果脑卒中高危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为80.1%,男性患病率为75.0%%,女性患病率为83.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体重指数筛出率仅为19.6%,超重人群筛出率为45.8%,肥胖人群筛出率为34.6%,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怀柔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肥胖超重患病率较高,因此应积极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延缓脑卒中的发生。 高建梅 张海燕关键词:脑卒中 高危人群 超重 肥胖 北京市怀柔区居民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的监测研究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北京市怀柔区居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特点,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在北京市怀柔区户籍人口中进行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监测,系统收集辖区内的人口、死亡资料,并对死亡者的病历资料进行详细的收集和核实。结果监测人群共计27.8万人,其中男性14.0万人,女性13.8万人。监测人群共发生各种原因死亡1 697例,男性995例,女性702例,其中心脏性猝死130例,男性92例,女性38例;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男性为65.7/10万(95%CI:52.3/10万~79.1/10万),女性为27.6/10万(95%CI:18.8/10万~36.3/10万);心脏性猝死占全部死亡者的比例:男性为9.2%,女性为5.4%。55岁后发生心脏性猝死共108例,占全部心脏性猝死病例的83.1%。在55岁以后人群中,随着年龄增加,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趋势检验:男性:χ2=53.326,P〈0.01;女性:χ2=25.958,P〈0.01)。研究人群中男性有明确的心血管病史者占56.5%,女性占63.2%。发生在家中、医院急诊室、赴医院途中、医院病房及其他场所的心脏性猝死者的比例分别80.9%、13.7%、2.3%、0.8%和2.3%。结论心脏性猝死是危害北京市怀柔区居民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主要发生在家中和55岁以后的人群中。加强55岁以后人群的防控和现场急救对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张林峰 李莹 高建梅 刘彩霞 张海燕 戴研 华伟 张澍关键词:心脏性猝死 发生率 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