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红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理学

主题

  • 4篇教学
  • 3篇物理化学
  • 2篇课程
  • 2篇教学改革
  • 2篇催化
  • 1篇动力学
  • 1篇酸碱理论
  • 1篇强相互作用
  • 1篇煅烧
  • 1篇物理化学课程
  • 1篇相互作用
  • 1篇教学手段
  • 1篇教学思考
  • 1篇教学探讨
  • 1篇课程教学
  • 1篇课程教学改革
  • 1篇课堂
  • 1篇课堂教学
  • 1篇课堂教学改革
  • 1篇化学动力学

机构

  • 6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湖南人文科技...

作者

  • 6篇徐红
  • 3篇伊廷锋
  • 2篇叶明富
  • 2篇倪可
  • 1篇万梅秀
  • 1篇方超
  • 1篇杨新安
  • 1篇朱胜
  • 1篇李小昆

传媒

  • 2篇广东化工
  • 1篇山东化工
  • 1篇Chines...
  • 1篇贵金属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年份

  • 2篇2018
  • 4篇201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高活性Pd-Fe催化剂对CO的低温氧化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用共沉淀法制得Pd-Fe催化剂,考察了煅烧温度、载体、金属担载量对CO低温催化氧化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负载在炭黑上的Pd-Fe催化剂经200℃和300℃煅烧,性能最佳,在室温下可将CO完全转化。采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CO化学吸附表征发现,催化剂的高活性是由于Pd与Fe之间具有强相互作用,导致Pd向界面Fe3+(Fe2O3)进行电子转移,形成还原态的Fex+物种。Pd O和还原态的Fex+物种分别是吸附CO和O2的活性中心,成为CO氧化高活性的主要原因。
范果红李龙倪可徐红
关键词:催化化学CO氧化活性位煅烧强相互作用
关于酸碱缓冲溶液教学思考被引量:5
2017年
缓冲溶液不仅在工程技术中有重要应用,且与人类活动也密切相关。本文首先介绍了酸碱理论及pH值,接着对缓冲溶液作用原理详细论述,进而对其缓冲能力加以探讨,并介绍了缓冲溶液的选择和应用。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得到改善。
叶明富方超徐红伊廷锋杨新安万梅秀
关键词:酸碱理论PH值
物理化学课程中化学动力学教学探讨被引量:3
2018年
物理化学课程中化学动力学的教学围绕催化反应科学展开,讨论化学动力学中各重要动力学参数(反应速率、反应级数、反应活化能等)在催化反应实验过程中的简易测定方法。在教学中,对催化反应机理进行分析和讨论,将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
范果红徐红伊廷锋
关键词:物理化学化学动力学催化教学
工科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与实践被引量:3
2017年
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出发,联系物理化学学科的特点,针对所教专业学生知识背景的不同,结合本人科学研究中的所得,探索了几点工科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以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范果红徐红伊廷锋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改革
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与思考被引量:3
2017年
本文结合物理化学的课程特点和近几年教学经验,从多方面探讨了物理化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和兴趣,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师生课堂互动和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可明显提高物理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徐红范果红叶明富
关键词: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Comparative studies of leached Pt-Fe and Pt-Co catalysts for CO oxidation reactions被引量:1
2017年
Leached Pt-Fe and Pt-Co 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acid leaching the reduced catalysts in acid solution. Oxidation treatments of leached catalysts produced the structure o f metal oxides decorat-ing the surface of nanoparticles. The fully oxidized Fe2O3 and Co3O4 species on Pt nanoparticle sur-faces result in the low performance of the CO complete oxidation (COOX) reaction. In contrast, un-saturated FeO and CoO surface species can be formed during exposure to the CO preferential oxida-tion (CO-PROX) reaction with an excess of H2, leading to a high O2 activation ability and enhancing the CO-PROX activity. The FeOx surface structures can be transformed between these two states by varying the reactive gas environments, exhibiting oscillating activity in these two reactions. Con-versely, the CoO surface structure formed in the H2 -rich atmosphere is stable when exposed to the COOX reaction and exhibits similar activity in these two reactions. It is hoped that this work may assist in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surface oxides in real reactions.
徐红倪可李小昆朱胜范果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