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森

作品数:3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骨折
  • 1篇压缩骨折
  • 1篇愈合
  • 1篇植骨
  • 1篇植骨融合
  • 1篇入路
  • 1篇生长因子Β
  • 1篇生物材料
  • 1篇疏松性
  • 1篇转化生长因子
  • 1篇转化生长因子...
  • 1篇转化生长因子...
  • 1篇椎间隙
  • 1篇椎间隙感染
  • 1篇椎体
  • 1篇椎体成形
  • 1篇椎体后凸
  • 1篇椎体后凸成形
  • 1篇椎体后凸成形...
  • 1篇椎体压缩

机构

  • 3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郭海龙
  • 3篇盛伟斌
  • 3篇杨森
  • 2篇徐韬
  • 1篇王国旗
  • 1篇李龙
  • 1篇王海龙

传媒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3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单双侧球囊灌注骨水泥椎体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0
2015年
背景:经皮球囊灌注骨水泥椎体成形已被证实对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有效,但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存在样本量小和方法学上的缺陷,因此单侧入路或者双侧入路椎体后凸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孰优孰劣,仍存在争议。目的:使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经皮球囊灌注骨水泥椎体成形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椎体后凸成形入路及灌注骨水泥过程中的技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OVI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等中英文数据库,手工检索9种国内相关杂志,检索日期均从创刊至2014年3月,收集单侧与双侧入路经皮球囊灌注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系统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并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507例患者656个椎体。结果显示,骨水泥渗漏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目测类比评分[WMD=-0.05(P=0.58)]、短期随访(≤3个月)[WMD=-0.02(P=0.25)]与长期随访(≥12个月)[WMD=-0.08(P=0.64)],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短期随访[WMD=-0.13(P=0.73)]和长期随访[WMD=-0.26(P=0.8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骨水泥用量和操作时间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单侧入路较双侧入路有优势;影像学结果中术前、术后后凸角及角度恢复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单侧和双侧入路经皮球囊灌注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目测类比评分、影像学结果、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在手术时间和放射暴露时间上,单侧入路优于双侧入路。
杨森徐韬盛伟斌王国旗郭海龙
关键词:生物材料骨水泥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
原发性腰椎椎间隙感染:病灶清除植骨及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的联合修复被引量:15
2015年
背景:目前不同地区修复原发性腰椎椎间隙感染的方式各不相同,主要方式分为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修复。而后路修复方式中,肌间隙入路方式得到不少同道的认可,该方案相较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有其独特优势。目的:评价经后路椎旁肌间隙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原发性腰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原发性腰椎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2-L31例,L3-L42例,L4-L54例,L5-S16例。所有患者腰部疼痛明显,其中9例有下肢放射疼痛症状。13例患者均采用经后路正中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治疗后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及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2-18个月,无复发,所有患者X射线复查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均骨性融合。目测类比评分结果显示:平均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前8.15分,治疗后1周2.15分,末次随访1.00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治疗前后疼痛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JOA腰椎功能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显效,其中疗效优9例,良3例,中1例,总优良率为92%。提示一期经后路肌间隙入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为原发性腰椎椎间隙感染患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修复方法,可通过椎间孔可直接到达椎间隙,保留了中央的棘突和椎板,减少了对椎旁肌的损伤,同时保存了脊柱韧带复合体,而坚强的脊柱内固定有利于植骨融合,修复后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
李龙盛伟斌杨森郭海龙
关键词:内固定器肌间隙入路椎间隙感染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
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变化: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被引量:13
2015年
背景: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单纯骨折愈合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脊髓损伤合并骨折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如何促进骨折愈合未见报道。目的:观察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及创伤外科从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间的住院患者28例,并根据是否合并脊髓损伤分为2组,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患者12例、骨折无脊髓损伤组患者16例。分别于伤后第2,7,14,28天空腹时采外周静脉血,并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质量浓度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纳入的28例患者中,在损伤第2天,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与骨折无脊髓损伤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第7,14,28天,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比骨折无脊髓损伤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低(P<0.05)。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中,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从第7天快速升高,至第14天达到高峰,第28天仍然无显著下降。在骨折无脊髓损伤组,第2天升高,第7天升高幅度达到最大,至第28天,升高幅度下降。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可发生显著变化,可能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不同时期参与骨折愈合及脊髓损伤修复有关。
杨森王海龙盛伟斌徐韬郭海龙
关键词:骨折骨折愈合脊髓损伤骨组织工程转化生长因子Β1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