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7年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肠-肝轴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肠-肝轴重要组成部分,肠道菌群通过增加宿主能量摄入、调节胆碱及胆汁酸代谢、激活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而促发炎症反应等机制,促使NAFLD的发生、发展;益生菌对NAFLD有一定疗效进一步证实肠道菌群在NAFLD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肠道菌群在NAFLD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概述。
- 杨钊汪芳裕杨妙芳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菌群模式识别受体益生菌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及其意义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粪便钙卫蛋白(FC)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肠道炎症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NAFLD和健康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粪便钙卫蛋白水平,并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血生化指标。结果 91例正常人和81例NAFLD患者体质指数(BMI)分别为(22.6±2.4)kg/m2和(28.5±4.0)kg/m2,腰围分别为(80.9±7.9)cm和(91.6±9.5)cm,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分别为(19.3±4.8)u/L和(33.7±18.7)u/L,谷丙转氨酶(ALT)分别为(17.5±7.1)u/L和(55.0±44.5)u/L,甘油三酯(TG)分别为(0.9±0.3)mmol/L和(2.4±2.3)mmol/L,总胆固醇(TC)分别为(4.3±0.6)mmol/L和(5.1±1.3)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组FC水平为43.0(18.8~87.0)μg/g,显著高于正常人的11.4(4.6~24.4)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NAFLD组和正常人FC水平大于50μg/g者分别为48例(59.3%)和6例(6.6%),两者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5.178,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NAFLD患者FC水平与BMI、腰围、血清GGT、TC水平呈正相关(r=0.725,r=0.570,r=0.292,r=0.400,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发现,低水平的HDL、高水平的TG、BMI和TC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11,OR=13.558,OR=1.821,OR=3.086,P值均<0.01)。结论 NAFLD患者粪便FC水平升高,反映肠道可能存在一定的炎症。
- 杨钊魏娟吴晓辰王少东汪芳裕杨妙芳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粪便钙卫蛋白肠道炎症
- 肠道菌群在慢性肝脏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7年
- 随着肠-肝轴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与多种慢性肝脏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等相关性研究日益增多。肠道菌群通过肠道菌群失调、物质能量代谢改变及免疫反应激活等机制在多种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肠道菌群与慢性肝脏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杨钊汪芳裕杨妙芳
- 关键词:肠道菌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肝硬化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特点及肠道炎症研究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以肝脏过量脂肪浸润为病理特点的一种代谢性肝脏损伤,目前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新近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NAFLD...
- 杨钊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致病机制肠道菌群失调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