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昊

作品数:10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杭州市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3篇微血管
  • 3篇复发
  • 2篇点突变
  • 2篇定点突变
  • 2篇动脉
  • 2篇血管减压
  • 2篇三叉神经
  • 2篇三叉神经痛
  • 2篇神经痛
  • 2篇生殖
  • 2篇术后
  • 2篇女性
  • 2篇女性生殖
  • 2篇微血管减压
  • 2篇小鼠
  • 2篇经痛
  • 2篇减压术
  • 2篇复发性
  • 1篇单抗

机构

  • 10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东南大学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0篇王昊
  • 3篇俞文华
  • 2篇曹广义
  • 2篇杜垣锋
  • 2篇苏友强
  • 2篇于振坤
  • 2篇时兰英
  • 2篇杜权
  • 2篇刘凯
  • 1篇董晓巧
  • 1篇黄洁
  • 1篇吕献军
  • 1篇江力
  • 1篇张义娟
  • 1篇沈永锋
  • 1篇王武庆
  • 1篇张杰
  • 1篇陈丽娟
  • 1篇车志豪
  • 1篇张海东

传媒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神经外科于2009年11月~ 2012年8月采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技术治疗的32例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 术后30例患者(93.4%)疼痛完全消失,1例偶疼痛但不需服用药物,1例疼痛服药可控制,整体有效率96.8%;术后进行18~51个月(平均28个月)的随访,3例轻度复发,2例重度复发,效果满意.术后手术同侧面部麻木31例(96.8%),咀嚼肌无力19例(59.3%),面部感觉异常2例(6.25%),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是治疗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作为复发性三叉神经痛一种理想的微创治疗手段.
杜垣锋杨定博俞文华王昊朱强杜权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复发球囊压迫微血管减压
头颈鳞癌颈部转移淋巴结包绕颈动脉的外科处理策略
2024年
目的探讨头颈鳞状细胞癌的颈部转移淋巴结包绕颈动脉的手术干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3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62例病变包绕颈动脉的晚期头颈肿瘤患者资料,其中原发灶未见复发或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状细胞癌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48~79岁。患者的体力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均在2级及以下,影像学诊断颈总动脉和/或颈内动脉均被肿瘤包绕≥270°。本组患者均予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根治性切除术。总结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手术相关并发症、局部复发率、患者生存质量及总生存率。患者生存质量采用配对秩和检验进行对比分析,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进行分析。结果覆膜支架置入成功率100%,无支架置入并发症。手术R0切除8例,R1切除1例。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在“疼痛”“情绪”“焦虑”方面改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36、-2.460、-2.200,P值均<0.05)。随访1~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1例患者失访,3例出现局部复发,发生率为37.5%(3/8)。患者的12个月生存率为59.9%。结论覆膜支架动脉内置入+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根治性切除术是一种治疗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有效方式。
张海东龚单春孙凯王昊王昊闫云飞刘凯吕献军刘凯
关键词:颈部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
GTF2H2在小鼠卵母细胞不同发育时期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王昊
长链非编码RNAH19通过IGF2/IGF2R信号通路抑制慢性心衰心肌重构的作用研究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取得重大的进展,但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病理性心肌重构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导致各种心血管疾...
王昊
关键词:慢性心衰心肌重构IGF2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CRISPR/Cas9获得MARF1定点突变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应用
一种基于CRISPR/Cas9获得MARF1定点突变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应用,设计高效的识别特定基因组PAM区域的sgRNA序列;并在sgRNA序列基础上设计Donor DNA;将Donor DNA,sgRNA和Cas9...
苏友强曹广义李明哲王昊时兰英
静脉相关型三叉神经痛术后面部麻木的研究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与岩上静脉相关的三叉神经痛病人术中处理方法及术后面部麻木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7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人,根据术中观察岩上静脉是否压迫三叉神经,分为单纯静脉型(n=49)、动静脉混合型(n=272)及单纯动脉型(n=459),比较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单纯静脉型、动静脉混合型和单纯动脉型治愈率分别为93.88%、98.90%、98.91%,术后面部麻木的发生率分别为73.5%、46.3%、30.5%。单纯静脉型和动静脉混合型面部麻木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纯动脉型(均P<0.05)。结论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根据发生率依次为:单纯静脉型>动静脉混合型>单纯动脉型,术中充分暴露小脑水平裂及三叉神经根部、充分保护岩静脉、减少神经和血管的牵拉可降低面部麻木的发生率。
陈颖高俞文华杨定博王昊张杰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岩上静脉面部麻木
一种基于CRISPR/Cas9获得MARF1定点突变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应用
一种基于CRISPR/Cas9获得MARF1定点突变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应用,设计高效的识别特定基因组PAM区域的sgRNA序列;并在sgRNA序列基础上设计Donor DNA;将Donor DNA,sgRNA和Cas9...
苏友强曹广义李明哲王昊时兰英
文献传递
生物凝胶辅助空气悬浮技术在耳内镜鼓膜修补术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 介绍一种简易的利用生物凝胶辅助空气悬浮技术耳内镜下鼓膜修补的手术方式,并观察手术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2月—6月在南京明基医院就诊的鼓膜穿孔患者24例(25耳),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42.3±10.1)岁。行耳内镜下生物凝胶辅助空气悬浮技术修补鼓膜。术中利用内植法植入耳屏软骨膜,鼓室内外不填塞,术后第3天、第6天及第2、4、8、12周门诊随访,行耳内镜检查。结果 24例(25耳)患者平均每耳手术时间(34.2±10.5)min, 2耳术后3 d漏气,1例术后3周感染,均进行积极处理,无耳闷、出血、过敏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3个月,穿孔鼓膜均愈合良好。结论 生物凝胶辅助空气悬浮技术修补鼓膜简便、微创、快速,术后无耳闷,为唯一听力耳手术提供了一种新选择,同时方便双耳同时手术、局麻手术及无法配合术后换药的儿童手术。
黄洁王昊王雅婷赵腾张永辉姚民路张义娟王武庆
关键词:耳内镜耳外科手术鼓膜穿孔
贝伐珠单抗静脉给药治疗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的临床初步报告
2023年
目的分析应用贝伐珠单抗静脉给药治疗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recurrent respiratory papillomatosis,RRP)患者的初步疗效,为RRP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因RRP就诊并行贝伐珠单抗静脉给药治疗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女2例(18.18%),男9例(81.82%),年龄2~44(15.82±13.36)岁。治疗前描绘瘤体范围(Mapping)及进行Derkay评分。具体给药方法:全身静脉给药,药物剂量为10 mg/kg混于100 ml生理盐水中,90 min静脉滴注,治疗后监测瘤体大小范围并重新进行Derkay评分,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6(3.5±1.83)个月。截止到目前,4例患者仍在接受贝伐珠单抗静脉给药治疗,5例现已接受手术治疗,2例失访。11例患者乳头瘤瘤体均有所缩小,Derkay评分改善。中位给药频次为3(1~6)次,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经期改变,1例轻微腹痛及咯血,3例出现鼻出血。11例RRP患者应用贝伐珠单抗治疗前后Derkay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4,P<0.0001)。结论贝伐珠单抗全身治疗可有效控制RRP的疾病进展。长期疗效及不良反应仍需观察,治疗方案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赵梦圆鲁媛媛朱振文张永辉陈丽娟胡慧英赵腾胡慧英王雅婷王昊吴婉娟刘凯于振坤
关键词:喉肿瘤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
后组脑神经间隙入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合并面肌痉挛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通过后组神经间隙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相关性面肌痉挛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医院治疗的166例面肌痉挛患者,按照Ubogu和Zaidat的标准,42例患者符合VBD诊断标准,为VBD组,其余124例患者为常规组,手术方法及术者无差异。结果:VBD组与常规组在年龄及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VBD组整体治愈率90.5%,术后并发症包括手术同侧迟发面瘫1例,听力下降1例,术后延迟缓解率11.9%。常规组整体治愈率92.7%,术后并发症包括手术同侧面瘫2例,听力下降3例,耳鸣2例,饮水呛咳1例,无菌性脑膜炎1例,术后延迟缓解率1.61%。两组在治愈率方面疗效相似(P=0.638);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5);但VBD组延迟缓解率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VBD导致桥小脑角空间狭小,使得手术难度显著增加。MVD从后组颅神经间隙进入进行架桥式操作,可以降低椎动脉对面神经的张力,进而抬起椎动脉,寻找真正责任血管,有效避免小血管的遗漏和分支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与常规组相仿。VBD合并面肌痉挛患者术后有一定的延迟缓解率。
江力俞文华杜权董晓巧王昊车志豪沈永锋杜垣锋陈景南
关键词:面肌痉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