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锋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科技骨干人才特殊培养科研专项资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电感耦合
  • 1篇电感耦合等离...
  • 1篇电感耦合等离...
  • 1篇鱼藤
  • 1篇鱼藤酮
  • 1篇原子
  • 1篇原子发射
  • 1篇原子发射光谱
  • 1篇原子发射光谱...
  • 1篇神经细胞
  • 1篇神经细胞损伤
  • 1篇牛磺
  • 1篇牛磺酸
  • 1篇中微量元素
  • 1篇微量元素
  • 1篇细胞
  • 1篇细胞损伤
  • 1篇离子
  • 1篇利什曼病
  • 1篇模型分析

机构

  • 3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作者

  • 3篇王锋
  • 1篇马合木提
  • 1篇海丽茜
  • 1篇韩加
  • 1篇赵江山
  • 1篇秦丽岩
  • 1篇李瑞

传媒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营养学报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铁死亡探究牛磺酸对鱼藤酮致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采用鱼藤酮诱导SH-SY5Y细胞损伤建立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样病变细胞模型,基于铁死亡探讨牛磺酸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鱼藤酮组、鱼藤酮+牛磺酸组、牛磺酸组;对照组、鱼藤酮组、鱼藤酮+铁死亡抑制剂组、铁死亡抑制剂组。通过Western blot、MTT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乳酸脱氢酶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SH-SY5Y细胞损伤状况;运用Westernblot和铁含量检测试剂盒检测铁死亡水平;运用总谷胱甘肽检测试剂盒、脂质氧化(MDA)检测试剂盒、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总SOD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水平;运用Westernblot检测Nrf2/Keap1/SLC7A11信号通路活化水平。结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鱼藤酮组酪氨酸羟化酶表达量降低、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死亡率升高、铁死亡和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以及Nrf2/Keap1/SLC7A11通路活化水平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鱼藤酮组比较,鱼藤酮+牛磺酸组酪氨酸羟化酶表达量增加、细胞存活率升高、细胞死亡率降低、铁死亡和氧化应激水平降低以及Nrf2/Keap1/SLC7A11通路活化水平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鱼藤酮+牛磺酸组比较,牛磺酸组上述各项指标变化无显著差异。运用铁死亡抑制剂显著降低了鱼藤酮致SH-SY5Y细胞损伤和氧化应激水平。结论在鱼藤酮诱导PD样病变细胞模型中,牛磺酸可通过Nrf2/Keap1/SLC7A11信号通路抑制铁死亡及氧化应激,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陈迪美合日妮萨·莫合塔尔布海迪且·麦麦提敏图尔荪古丽·如则王锋徐南古丽苏木古丽·亚克甫孙威
关键词:SH-SY5Y细胞鱼藤酮牛磺酸
天山岩黄芪根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为合理开发利用岩黄芪属植物资源提供参考。方法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对天山岩黄芪根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天山岩黄芪根含有钡、铜、锰、锶、铁、钛等18种微量元素,其中,铁、锶、锰含量最高。结论天山岩黄芪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韩加海丽茜马合木提王锋
关键词:微量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探究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影响,为中国利什曼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提取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人数、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等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标化发病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中国利什曼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发病数从4487例减至904例,降幅79.85%;粗发病率从0.38/10万降至0.06/10万,降幅84.21%;标化发病率从0.37/10万降至0.08/10万,降幅78.38%。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利什曼病全人群、男性和女性标化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5.00%、-5.06%、-4.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65、-90.70、-90.82,P均<0.01)。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人群利什曼病发病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RR值从5.24降至0.23),随着时期的推移而降低(RR值从2.14降至0.67),越晚出生的队列其发病风险越小(RR值从7.86降至0.12)。结论1990—2019年我国利什曼病呈低度流行态势,利什曼病防治效果显著,但仍需加强对重点区域传播媒介的干预和高危人群的防护,以降低我国利什曼病疾病负担。
白金姝秦丽岩史光忠王锋王福双李瑞赵江山
关键词:利什曼病发病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