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冰

作品数:4 被引量:68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低温胁迫
  • 2篇玉米
  • 2篇胁迫
  • 2篇发芽
  • 1篇豆蚜
  • 1篇叶子
  • 1篇幼苗
  • 1篇幼苗生理
  • 1篇幼苗生理特性
  • 1篇圆片
  • 1篇生理生化
  • 1篇生理特性
  • 1篇饲养
  • 1篇饲养方法
  • 1篇培养基
  • 1篇种子
  • 1篇种子萌发
  • 1篇子机
  • 1篇作物
  • 1篇萌发

机构

  • 4篇东北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白冰
  • 3篇杨德光
  • 2篇刘宇龙
  • 1篇李钊
  • 1篇张倩
  • 1篇赵奎军
  • 1篇杨文一
  • 1篇刘健
  • 1篇鞠然

传媒

  • 1篇玉米科学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低温胁迫对玉米发芽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0
2018年
为探究低温胁迫对玉米发芽及幼苗生理特性影响,文章以杂交玉米品种天农9和天合1为试验材料,采用低温培养(发芽期6℃,苗期4℃)方法,分析低温胁迫下玉米发芽(发芽率)、幼苗农艺性状(株高、根长、地上部及地下部干鲜重)和生理生化指标(SPAD值、Pn、MDA含量、POD活性、SOD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抑制玉米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降低幼苗株高、根长、地上部地下部干鲜重、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提高MDA含量、POD活性、SOD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天合1对低温胁迫更敏感。研究成果为解决玉米生产冷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杨德光孙玉珺Ali Raza Irfan刘昕萌吕金莹尉菊萍宫磊刘哲白冰
关键词:低温胁迫玉米发芽生理特性
低温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及淀粉分解酶类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9
2018年
采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材料,研究适温(25℃)和低温(10℃、6℃)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特性及淀粉分解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总淀粉酶、淀粉磷酸化酶和淀粉去分支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低温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及淀粉分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多数淀粉分解酶的活性在适温下随萌发天数先升后降,在低温胁迫下随萌发天数逐渐升高但未达到最适酶活。低温显著抑制玉米种子的发芽率,降低各淀粉分解酶活性,其中,6℃低温处理对两个品种的淀粉分解酶活性的影响最严重,尤其是对郑单958。在各类淀粉分解酶中,淀粉去分支酶活性下降幅度最大(先玉335和郑单958下降幅度最高可达75.5%和83.0%)。低温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和淀粉分解酶活性均有重要影响。
刘禹辰杨德光李梁柴孟竹鞠然白冰刘宇龙
关键词:玉米低温胁迫发芽率
作物抗冷性及其化学控制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6年
冷胁迫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之一,为适应和抵御低温逆境,作物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形态、生理及分子水平的变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解决低温冷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解决低温冷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内外学者在提高作物抗冷性方面对抗冷性鉴定分级、生理和代谢变化、抗冷基因的筛选、蛋白质组学调控机制以及化控机理均有研究。综述了在冷胁迫条件下作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基因挖掘、产量形成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缓解调控的研究进展,对作物抗冷栽培和解决抗冷性问题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为作物生产合理施用化控剂和进行科学的化学控制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秦东玲李钊尉菊萍杨文一白冰刘宇龙张倩杨德光
关键词:作物生理生化分子机制抗冷性化控技术
三种饲养方法对大豆蚜主要生命参数的影响及评价被引量:2
2018年
生命参数是昆虫种群的重要特征指标,为测定该指标常需应用不同单头饲养方法饲养试虫。为评价不同饲养方法对大豆蚜生命参数的影响,在20、23和26℃,分别采用新的叶子圆片法、清水培养基法和叶片保湿法对大豆蚜进行单头饲养,构建各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了大豆蚜若蚜历期、成蚜寿命、成蚜繁殖力、种群大小、内禀增长力、净生殖率、周限增长率、平均世代周期和期望寿命在不同方法饲养大豆蚜种群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各单一温度下,大豆蚜若蚜历期在不同饲养方法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在20、23和26℃,叶片保湿法饲养的大豆蚜成蚜寿命分别为28.68±2.74、20.03±1.89和15.23±1.43d,均高于新的叶子圆片法处理;叶片保湿法处理下的成蚜繁殖力分别为50.39±2.37、43.22±3.45和43.21±3.20头/世代,均高于新的叶子圆片法处理。不同温度下,清水培养基法和叶片保湿法饲养的大豆蚜,其60d内种群大小预测基本一致。大豆蚜的内禀增长力、净生殖率、周限增长率、平均世代周期和期望寿命,在不同饲养方法间均呈现一定差异性。三种饲养方法具有各自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不同方法饲养的大豆蚜种群生命参数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大豆蚜生命参数测定试验中饲养方法的选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田镇齐王苏吉白冰王雪倩刘健赵奎军
关键词:大豆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