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爱兰

作品数:7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山西大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信仰
  • 1篇叶赛宁
  • 1篇永恒
  • 1篇中国人
  • 1篇中国人形象
  • 1篇诗意
  • 1篇诗意现实主义
  • 1篇屠格涅夫
  • 1篇女性
  • 1篇自私
  • 1篇罪感
  • 1篇现实主义
  • 1篇乡村
  • 1篇猎人
  • 1篇猎人笔记
  • 1篇煤窑
  • 1篇男权
  • 1篇禁忌
  • 1篇可靠叙事
  • 1篇后殖民

机构

  • 6篇山西大同大学
  • 1篇大同大学

作者

  • 7篇董爱兰
  • 1篇张海燕

传媒

  • 1篇阴山学刊
  • 1篇北方工业大学...
  • 1篇邵阳学院学报...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长春工程学院...
  • 1篇山西大同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师范...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近代西方视域下中国人形象的后殖民解读
2010年
异国形象的文化学解读是当下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代西方对中国人的服装、头发等身体形象的几种表征描述,大都是丑陋滑稽的。西方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代赞美过中国人,近代以来却将中国人形象定位于愚昧、肮脏、滑稽,并逐渐成为套语。究其原因不过是为了证明西方文化的价值与优越,并为西方扩张与征服提供意识形态根据。
董爱兰
关键词:中国人
论《猎人笔记》中的不可靠叙事
2011年
通过分析《猎人笔记》中的不可靠叙事者、被侮者的苦难诗意化、侮辱者的批判反讽化,指出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是诗意或抒情现实主义。
董爱兰
关键词:《猎人笔记》屠格涅夫诗意现实主义反讽
艾略特《荒原》中的丑恶女性形象创作成因探析
2015年
艾略特是欧美现代派诗歌的创建者,他的代表作《荒原》构建出诸多女性意象,这些女性形象的共同特点为"丑"。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20世纪世界大战后审丑时代来临的新趋势使然;二是艾略特自身的一些因素,如虔诚的基督教思想,对第一任妻子的失望,男权主义思想等;三是"生殖崇拜"的深层象征框架的需要。
董爱兰
关键词:《荒原》女性基督教男权
论叶赛宁的“罪感意识”
2015年
罪感意识是俄罗斯文学重要的创作母题之一。叶赛宁二十年代创写的许多诗作流露出了浓厚的罪感意识和忏悔情怀,与二十年前的纯洁、宁静的诗风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首先源于他来到城市后的堕落生活,其次也是东正教影响下的俄罗斯罪感文化机制运作的结果。罪感意识的发现使"乡村与城市"的对立成为诗人灵与肉冲突的象征,大自然则具有精神净化和疗伤价值。
董爱兰
关键词:罪感乡村城市
论山西大同地区的煤神信仰
2022年
山西大同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还因煤炭资源丰富被称为“中国煤都”。在长期的煤矿开采中,矿工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与特定历史条件相关联的民俗习惯,这就是对于煤窑神的供奉和祭祀。本研究试图在查阅资料和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从大同地区煤窑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煤矿行业精神领域的统治者——煤窑神,通过煤窑神的祭祀活动和相关禁忌向读者呈现古老的矿区文化,并初步探讨了大同矿区煤神信仰的变迁及其原因。
张海燕董爱兰
阿赫玛托娃走向永恒的死亡意识被引量:1
2016年
"死亡意象"贯穿于俄罗斯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创作的不同时期,是其诗歌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现象。阿赫玛托娃的死亡抒写蕴藏着超越死亡而走向永恒的死亡理念:有限的自我因死亡而回归到永恒的大自然,短暂的自我因诗歌的记忆而超越死亡,必死的自我因汇入历史大河而永恒。从自然走向历史,从朋友走向民族,随着个人情怀的提升,阿赫玛托娃对死亡的体悟在不断发展,但无论如何她那超越死亡的意识给世人以光明和温暖。
董爱兰
关键词:阿赫玛托娃永恒
浅析孤独者阿玛兰塔的爱情心理
2015年
阿玛兰塔是《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最重要的女性之一,她为三位男性所爱,但终身未嫁,孤老一生,最终走向彻底的自我封闭与孤独。如何理解阿玛兰塔的爱情心理,是目前研究中的一个空白。阿玛兰塔在自己的三场爱情中,追求琴师源于嫉妒;与上校的交往实质出于自私;拒绝侄儿的肉欲之爱出于对禁忌的恐惧和性格的保守。嫉妒而无爱,自私而不知,深受欲望折磨但又没有勇气冲破伦理的束缚,是造成阿玛兰塔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也是整个布恩迪亚家族因孤独走向灭亡的缩影。
董爱兰
关键词:嫉妒自私保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