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辉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武警部队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腰椎
  • 3篇融合术
  • 3篇入路
  • 3篇内固定
  • 3篇内固定器
  • 3篇肌间隙
  • 3篇肌间隙入路
  • 3篇脊柱
  • 3篇脊柱融合
  • 3篇脊柱融合术
  • 3篇固定器
  • 2篇腰椎病
  • 2篇腰椎病变
  • 1篇单节段
  • 1篇腰椎疾患
  • 1篇腰椎间盘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预后
  • 1篇原因及预防
  • 1篇植骨

机构

  • 5篇武警部队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嘉兴市第一医...
  • 1篇武警浙江省总...

作者

  • 5篇金辉
  • 4篇张建乔
  • 4篇曾忠友
  • 4篇宋永兴
  • 3篇裴斐
  • 3篇籍剑飞
  • 2篇韩建福
  • 2篇宋国浩
  • 2篇严卫锋
  • 2篇俞伟
  • 1篇毛克亚
  • 1篇张玉良
  • 1篇唐宏超

传媒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预防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总结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并发神经损伤的特点,分析损伤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2012年6月—2015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固定融合术治疗的腰椎病变患者277例,其中9例出现神经损伤(男4例、女5例),年龄42~78岁,平均56.7岁。腰丛损伤1例,马尾神经损伤1例,神经根损伤7例。手术操作损伤3例,螺钉位置不正确损伤2例,血肿压迫2例,混合因素1例,原因不明1例。予非手术治疗5例,再次手术4例。结果 9例患者随访9~36个月,平均22.5个月。末次随访时,手术操作直接损伤的3例中2例部分恢复,1例完全恢复;2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的神经根损伤完全恢复;2例血肿压迫所致神经损伤者1例完全恢复,另1例大部分恢复;混合因素导致马尾神经损伤的1例患者部分恢复;损伤原因不明的1例完全恢复。结论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腰椎固定融合术的神经并发症以神经根损伤多见。神经损伤有显露和手术方式的客观原因,但术者的操作可能是更主要的因素。术前应严格选择病例、术中操作要谨慎细致,以预防神经损伤的发生。
曾忠友宋永兴严卫锋籍剑飞韩建福张建乔金辉唐宏超毛克亚
关键词: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手术中并发症
通道下联合固定并椎间不同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疾患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联合固定并不同融合器椎间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3例单节段腰椎疾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4例,女79例;年龄22~60岁;病程6~84个月。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65例,腰椎管狭窄症3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MeyerdingⅠ度滑脱)21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7例。L3,45例,L4,5101例,L5S117例。均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根据椎间不同融合器的应用分为单枚普通融合器组、双枚普通融合器组和香蕉型融合器组。观察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和切口长度;记录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手术前后的椎间隙高度、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情况,以及术后12个月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和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方面,3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23.70±4.52)个月。3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有明显恢复(P<0.05),末次随访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其中丢失程度单枚普通融合器组>香蕉型融合器组>双枚普通融合器组。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P<0.05)。随访过程中出现融合器沉降42例,其中单枚普通融合器组26例,双枚普通融合器组5例,香蕉型融合器组11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椎间融合情况为:单枚普通融合器组融合率83%(35/42),双枚普通融合器组为95%(41/43),香蕉型融合器组为90%(4/39),双枚普通融合器组和香蕉型融合器组的椎间融合率优于单枚普通融合器组。未观察到固定部位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现象。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的JOA�
王正安曾忠友张建乔宋永兴俞伟裴斐金辉宋国浩
关键词:腰椎内固定器脊柱融合术
单节段腰椎病变通道下肌间隙入路三种固定方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比较通道下肌间隙入路三种固定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病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治疗的90例单节段腰椎病变患者,男34例,女56例;年龄27-76岁,平均(53.37±15.41)岁。采用单侧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27例(单侧固定组),单侧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3例(联合固定组),双侧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0例(双侧固定组)。观察并对比三组病例的影像学及临床结果。结果三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和术后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侧固定组手术时间最短,双侧固定组最长;单侧固定组与联合固定组术中出血量相近,均少于双侧固定组。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出现切口浅表坏死7例(单侧固定组1例,联合固定组4例,双侧固定组2例),神经根损伤3例(联合固定组2例,双侧固定组1例)。所有患者均获得12-36个月的随访,平均25.5个月。三组患者术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地恢复,且随访期间无明显丢失;术后1年多裂肌面积和等级与术前对比均无明显改变。随访过程中出现终板切割并融合器部分陷入椎体内7例(单侧固定组3例,联合固定组3例,双侧固定组1例)。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除5例(单侧固定组2例,联合固定组2例,双侧固定组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患者均获得椎间融合。末次随访时三组JOA评分较术前均获得明显地改善,且单侧固定组与联合固定组优于双侧固定组。结论通道下肌间隙入路三种固定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病变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而通道下单侧固定和通道下联合固定具有更多的优势,特别是通道下联合固�
曾忠友张建乔严卫锋宋永兴籍剑飞韩建福金辉裴斐
关键词:腰椎内固定器脊柱融合术
肌间隙入路通道下腰椎固定融合术中终板损伤原因分析及预后被引量:1
2020年
背景:肌间隙入路通道已成为腰椎固定融合应用较多的手术入路和显露方式,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术是一种独立、有效的固定融合方式,而术中终板损伤时有发生。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显露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术中终板损伤的特点和原因,总结终板损伤的处理方式与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此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病变术中出现终板损伤的17例患者。男4例,女13例;年龄44~73岁,平均(61.3±7.4)岁;单节段固定13例,两节段固定4例。单一终板损伤15例,融合节段上下终板均发生损伤2例。观察其临床和影像结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无椎弓根骨折、硬脊膜损伤,术中、术后无脑脊液漏和神经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随访12~72个月,平均(38.2±15.3)个月。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均恢复良好,但随访中出现较为明显的丢失,末次随访时与术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融合器均有沉降,2例融合器向后移位。末次随访时除1例不能明确外,均获得椎间融合,融合率94.1%。融合时间12~24个月,平均(16.8±2.8)个月。未发现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及固定部位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结论:肌间隙入路通道显露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无法避免终板的损伤,损伤原因包括:患者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操作因素、香蕉型融合器的应用。只要处理得当,终板损伤并不影响预后,亦未增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不融合等并发症。但可能加速椎间隙高度丢失,增加融合器沉降,需要加强终板损伤的处理和预防。
曾忠友俞伟张建乔宋永兴范时洋籍剑飞裴斐金辉宋国浩
关键词:腰椎病变椎弓根螺钉
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与治疗
金辉张玉良陆建强
关键词:椎管狭窄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