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李大宇

李大宇

作品数:17 被引量:524H指数:7
供职机构: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社会学
  • 8篇政治法律
  • 3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社会
  • 7篇社会科学
  • 6篇公共管理
  • 5篇研究方法
  • 5篇范式
  • 5篇方法论
  • 5篇大数据
  • 4篇研究范式
  • 4篇政府
  • 3篇社会科学研究
  • 3篇生产力
  • 3篇产力
  • 2篇政府治理
  • 2篇知识
  • 2篇社会科学研究...
  • 2篇公共管理学
  • 1篇迭代
  • 1篇学科
  • 1篇学术
  • 1篇研究纲领

机构

  • 17篇哈尔滨商业大...
  • 16篇哈尔滨工业大...
  • 7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作者

  • 17篇李大宇
  • 11篇米加宁
  • 4篇章昌平
  • 4篇黄欣卓
  • 2篇宋丽丽
  • 1篇林涛
  • 1篇许鹿

传媒

  • 9篇公共管理学报
  • 1篇学海
  • 1篇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电子政务
  • 1篇实证社会科学

年份

  • 2篇2025
  • 6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8
  • 4篇201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第四研究范式:大数据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转型被引量:44
2018年
社会科学研究的四种范式社会科学研究正在经历从定性、定量、仿真向大数据研究的第四研究范式转型。本文所说的研究范式不等同于科学知识范式,四种研究范式也并非从一到四逐渐替代,它们都是我们认识世界、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四种研究范式走向融合,弥补各自缺陷,并在认识论、方法论上逐渐形成'通宏洞微'的连续谱。第一研究范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7世纪以前)不区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米加宁章昌平李大宇李大宇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知识源数据驱动研究范式人工社会
社会机制研究的方法论
2024年
《公共管理学报》2024年1期,25000字孔德陷阱与哈耶克的难19世纪中叶以降,孔德提出模仿自然科学建立客观规律,标志着社会科学方法论向实证主义的转变。20世纪初,实证主义成为主导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强调通过定量数据和统计分析来研究社会现象,更推崇社会科学必须建立在可验证的经验事实基础之上。
李大宇米加宁宋丽丽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方法论公共管理学
大数据与社会科学量化研究
社会科学量化研究从诞生至今,经历了实证主义的因果关系解决方案、非线性问题线性化的解决方案和基于主体的复杂系统建模解决方案。这些研究方案与大数据研究一同处于从通则论到个体论的连续统中,但上述既有社会科学量化研究方案存在生态...
米加宁李大宇章昌平林涛
关键词:大数据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算力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本质特征、基础逻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被引量:97
2024年
本文提出算力驱动新质生产力,系统阐述了算力成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理论逻辑,深入洞悉了算力引领人类社会迈向数智文明的发展趋势,探讨了算力、新质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并立足新质生产力视域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认为,算力正在加速成为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的关键力量,引领生产方式从工业化社会向智能化社会转变,是塑造未来新发展格局的决定性变量。算力与数据、算法的交互融合,正在催生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新质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反过来也进一步促进了算力生态的创新与应用,形成相互赋能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算力驱动的智能革命正在重塑经济运行规律、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国家治理理念等,成为数字化时代国家治理变革的内在驱动力。由此,本文提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立足算力驱动的新质生产力视角,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发力,既要在算力基础设施、算力生态以及核心技术跃迁等方面加大战略布局,又要在基于场景的人工智能应用等环节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最终形成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有机结合的发展新格局。
米加宁李大宇董昌其
关键词:人工智能
中国场景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的方法论与写作实践——“如何构建中国场景的案例研究”青年研讨会会议综述被引量:8
2022年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2021年3月,中国案例研究期刊联盟成立,致力于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案例研究及学术成果的发表工作,案例研究范式将会受到学界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黄欣卓李大宇
关键词:写作实践公共管理案例方法论
从孔德到哈耶克:社会机制研究的方法论被引量:6
2024年
在面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挑战时,重新审视实证研究方法的实现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索基于机制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特别关注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避免“孔德陷阱”并回应哈耶克的诘难。文章首先回顾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演变,特别指出由孔德实证主义导致的数量化趋势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尽管孔德的方法论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但过度的数量化导致了以数据挖掘取代解释的功能,从而导致模型脱离真实世界,即所谓的“孔德陷阱”。同时,哈耶克对孔德主义的“同质性诘难”和“因果性诘难”,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反思视角,他强调知识的分散性、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以及预测的局限性。进而,复杂性与开放性也使得社会科学中稳定因果关系的建构面临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社会机制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替代性方法论路径。社会机制研究关注过程,通过识别事件的作用主体并建构其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比变量相关模型更深层次的社会现象涌现机制。在比较不同社会机制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基于归纳与演绎的研究方法连续谱,强调了通过个案与模型的迭代融合实现研究效果的提升,为社会科学的多元化方法论提供了重要补充与扩展。最后,对基于机制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性自省,强调尽管这些方法有其优势,但在应对社会现象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时,仍需积极寻求创新方法来回应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挑战。
李大宇米加宁宋丽丽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机制因果性
让日常生活照亮理论研究
2025年
本文结合“日常生活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的讨论内容,探讨了从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三个维度推进公共管理学“日常化”转型的创新思路。传统公共管理研究惯于从宏观、结构、制度的维度切入,热衷于抽象化的理论建构,忽视了公共管理实践必须落实、体现在公民个体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研究日常生活对于厘清公共管理的价值旨归、方法路径以及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进一步阐释了日常生活研究的空间性、时间性和技术性特征,指出公共管理须深入体察生活的细部纹理,尊重个体生命的韵律起伏,在效率与自由的辩证法中让治理逻辑内嵌于日常伦理之中。在方法论层面,本文提倡发展“微观民族志”“弱数据”等质性研究方法,在差异性的经验比较中把握共通性的理论逻辑。最后,本文阐明了日常生活与公共管理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整合多学科视角,关注权力运作、资源分配、身份认同等核心议题,建构“日常生活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构想,以期为公共管理研究范式革新提供路径。
董昌其李大宇
关键词:公共管理研究范式方法论
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替代还是迭代?
2025年
本文立足复杂性科学,对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及其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首先提出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强调准确认识新旧生产力转换规律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对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内涵特征进行了辨析,揭示了二者之间的传承与递进关系,并从复杂性视角阐释了其演变过程的非线性、涌现性等特征。再次,深入剖析了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替代效应和迭代效应,描摹二者在动态演化中呈现出的交织并存、螺旋上升的复杂图景。此外,阐述新旧生产力转换过程中呈现出的非线性、涌现性、适应性、混沌性等复杂性特征,进一步揭示了这一转换过程的内在机理和演化逻辑。研究发现,新旧生产力转换呈现出鲜明的“替代-迭代”复杂性特征,新质生产力发展将引领生产函数发生革命性重构。研究对新旧动能转换规律作出了较为系统和创新的理论阐释,为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理论参考。
米加宁李大宇董昌其
关键词:生产函数
大数据驱动的公共管理学科现代化——《公共管理学报》高端学术研讨会视点被引量:11
2018年
公共管理学科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大数据整合与数据价值提升正在驱动形成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我国公共管理学科需要跟上数据科学发展的趋势、跟上国际社会科学研究转型的趋势、跟上管理学科发展的趋势。本文基于《公共管理学报》高端学术研讨会的主旨思想,在总结参会者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数据科学对社会科学、尤其是对公共管理学科的重大影响;明确了实现我国公共管理学科数据化转型的重大意义。研究认为,应充分利用公共管理学科的后发优势,利用已经积累的大数据资源和中国特色的高效治理行动,突破传统方法的局限,促进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治理实践上全方位的现代化转型。
黄欣卓李大宇
关键词:大数据公共管理政府治理研究范式
“数字空间”政府及其研究纲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引致的政府形态变革被引量:210
2020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不断深化,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做了大量的改革创新尝试,特别是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来变革政府服务方式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物理空间”的政府供给方式,在政府创新上引起的社会反响尤为强烈。通过对一系列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创新上的研究发现,这次变革可以说不是简单地应用新技术来提升政府效能,甚至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整体性政府”的构建,而是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的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很可能在政府的形态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即从工业化的“物理空间”的政府形态向大数据时代的“数字空间”的政府形态转型。这场政府形态的转型既是技术推动社会变迁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的规律,也有我国独特的社会场景和政府变革的内生动力。尽管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实践尚处于“地方性知识”的状态,但它的深远意义有可能是全球性的。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是社会实验场,其所形成的“科层制”的现代组织结构成为世界性的现代化模版一样,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社会试验场很可能就在中国,而政府形态的转变将是这场伟大变革的主题之一。面对这一历史机遇,我们必须对此有所洞察并在理论上有所准备,从而提出基于理论构建的对这场变革的“研究纲领”,尤其需要构建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上的想象力。
米加宁章昌平李大宇李大宇
关键词:政府形态研究纲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