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正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篇生物滞留
  • 1篇点源
  • 1篇点源污染
  • 1篇多元回归模型
  • 1篇雨水
  • 1篇雨水径流
  • 1篇水厂
  • 1篇水厂污泥
  • 1篇污泥
  • 1篇污染
  • 1篇磷素
  • 1篇净化性能
  • 1篇给水
  • 1篇给水厂
  • 1篇给水厂污泥
  • 1篇非点源
  • 1篇非点源污染
  • 1篇HYDRUS...
  • 1篇城市
  • 1篇城市径流

机构

  • 2篇西安理工大学

作者

  • 2篇梁正
  • 1篇李怀恩
  • 1篇李家科
  • 1篇程杨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生物滞留系统对磷素的净化效果及改良实验研究
在城市雨水径流所含的各种污染物中,营养盐类(氮、磷)因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显著作用而备受关注,其中,磷被认为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寻求一种经济方便的治理方式是目前城市降雨径流污染防治、降低城市河流富营养化风险...
梁正
关键词:雨水径流生物滞留磷素给水厂污泥
文献传递
生物滞留系统对城市路面径流的净化性能小型试验与模拟被引量:10
2016年
为研究生物滞留系统对西北典型城市路面径流的净化性能,设计了多组不同结构的生物滞留小型试验柱,通过室外试验、数理统计和模型模拟,研究填料类型、填料厚度、淹没区深度、植物种类等因素对生态滞留设施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沙子和粉煤灰混合填料对污染物的综合去除率为85.03%,净化效果最佳;增加人工填料厚度可以提高对污染物浓度的净化效果,在40,50,60cm 3种厚度对比下,填料厚度为60cm时,综合去除率为56.61%,污染物净化效果最佳;淹没区深度的变化对氮素净化效果的影响比较明显,在20,30,40cm 3种淹没区深度下,40cm淹没区深度时TN去除率为50.84%,净化效果最佳;黄杨和黑麦草植物组合净化效果最佳,在NO_3^--N的净化效果方面,相比于水蜡+麦冬草,前者可将净化效果提升10%左右。建立了生物滞留系统净化效果与各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拟精度良好。采用Hydrus-1D模型对TN在生态滞留系统中的迁移进行模拟,结果可靠。
李家科梁正程杨李怀恩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生物滞留城市径流多元回归模型HYDRUS-1D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