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礼

作品数:5 被引量:76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物理模拟
  • 2篇褶皱
  • 2篇PIV
  • 1篇地表破裂
  • 1篇地震
  • 1篇断层
  • 1篇断层模型
  • 1篇有限应变分析
  • 1篇速度场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东缘
  • 1篇汶川地震
  • 1篇粒子图像测速
  • 1篇滑脱
  • 1篇基底
  • 1篇构造带
  • 1篇构造物理
  • 1篇构造物理模拟
  • 1篇非刚性
  • 1篇川东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5篇贾东
  • 5篇沈礼
  • 3篇尹宏伟
  • 2篇孙闯
  • 1篇武龙
  • 1篇罗良
  • 1篇张庆龙
  • 1篇闫兵
  • 1篇魏东涛
  • 1篇李海滨
  • 1篇解国爱
  • 1篇陈竹新
  • 1篇王毛毛
  • 1篇李一泉
  • 1篇吴晓俊
  • 1篇崔键
  • 1篇吕赟珊
  • 1篇张勇
  • 1篇邹旭

传媒

  • 2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分段性与汶川地震的关系被引量:8
2010年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之间,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和新生代两期重要的地壳缩短变形,形成了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带。龙门山的形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两段的差异性被众多学者所关注。文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从3个角度来阐述龙门山南北两段的差异性:1)地质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解释表明,晚三叠世龙门山北段变形强烈而南段变形不明显,南北分段格局就此形成;2)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差异,北段以右旋斜向逆冲为主,南段则主要以逆冲为主,兼有少量的走滑分量;3)同震断裂的三维构造建模揭示出,同震断层的三维几何形态同样存在南北差异,北段同震断层只有一条且不能向下延伸至深部的主滑脱层,而南段同震断层有两条分支,二者在大约10km的深度合并成一条,并向下延伸至约17km深度与主滑脱层相连。因此,认为汶川地震同震破裂的南北分段性是由于晚三叠世龙门山先存的南北构造差异性所引发的。
王毛毛贾东李一泉闫兵罗良李海滨武龙沈礼
关键词:汶川地震
构造物理模拟和PIV有限应变分析对构造裂缝预测的启示被引量:6
2016年
油气储层中构造裂缝发育与有限应变状态关系密切,为了探索有限应变分析与构造裂缝预测的新技术方法,此次研究设计完成了一组单侧挤压收敛模型的物理模拟实验,并引入粒子图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技术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实验模型在垂向上为含粘性层的多层结构,实验结果形成了一个肉眼可见的箱状褶皱.通过PIV技术可以获取实验模型变形演化过程中各阶段的位移场数据,计算出各阶段的增量应变,实现从初始状态到褶皱形成之后整个变形过程的有限应变分析,探讨构造裂缝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定量化裂缝预测.挤压变形过程初期,应变分布范围很广,有限应变较弱(约4%-8 %),在挤压方向上的线应变表现为弱压应变,在垂向上的线应变表现为弱张应变,这种现象是褶皱和断层产生前平行层缩短和层增厚的纯剪变形结果,也是区域型张裂缝和剪裂缝形成的主要机制.褶皱和断层即将发育之时至发育之后,应变局限在断层发育的剪切带及附近区域,有限应变表现为较强(达20%) 的剪切应变和剪切张应变,是断层面附近简单剪切变形作用的结果,也是局部型剪裂缝和张剪裂缝形成的主要机制.
沈礼贾东尹宏伟魏东涛陈竹新孙闯崔键
关键词:物理模拟有限应变分析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带的物理模拟研究被引量:47
2013年
川东地区发育一系列NE走向的侏罗山式褶皱构造,按照褶皱的组合形态,自东向西发育隔槽式褶皱和隔档式褶皱,齐岳山断裂是二者的分界线。本文采取物理模拟手段对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实验研究,选取硅树脂模拟滑脱层,石英砂和微玻璃珠模拟沉积盖层,改变盖层与基底之间摩擦力、盖层的物性、滑脱层的埋藏深度等因素。模拟实验研究表明,滑脱层的深度和盖层性质是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齐岳山断裂以东地区主要是下寒武统膏页岩充当滑脱层,滑脱层埋深较大,地表构造形态表现为隔槽式褶皱;齐岳山断裂以西地区,下二叠统泥质灰岩充当滑脱层,埋深较浅,盖层表现为隔档式褶皱。微玻璃珠是模拟侏罗山式褶皱较好的实验材料,推测川东薄皮构造带形成时候以塑形变形为主。
解国爱贾东张庆龙吴晓俊沈礼吕赟珊邹旭
关键词:物理模拟
基于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的褶皱冲断构造物理模拟被引量:17
2012年
本文设计完成了三种双滑脱层模型的物理模拟实验,并运用粒子成像测速(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计算出实验过程中各阶段模型剖面上的速度场分布,进而对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过程和变形机制进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双滑脱层模型中,基底滑脱层控制了整体的构造样式,浅部滑脱层决定局部的浅层构造。笔者等将实验结果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段双滑脱体系构造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这一结论。PIV分析显示,逆冲断层的产生经历一个平行层缩短的变形过程。该过程在塑性层上、下具有明显差异,塑性层上的变形传递得更快更远。当缩短进行到一定阶段,断层开始发育,发生初始破裂,断层下盘的变形消失,应变集中在断面上,断层上盘沿断面同步逆冲。
沈礼贾东尹宏伟孙闯张勇范小根
关键词:物理模拟速度场
青藏高原东缘非刚性书斜式断层模型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垂向上整体快速隆升的同时,也导致东缘被断裂分割的块体沿着大规模走滑断裂的横向滑移,这也是青藏高原演化变形的两种端元模型:大陆逃逸模式和地壳增厚模式。本文设计了三种非刚性书斜式断层模型,运用粒子速度场成像技术(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监测模型表面变形。实验结果表明,非刚性块体边界受力前后,位移场、速度、剪应变和面应变会有明显的不同。根据实验结果主要得出两点结论:①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是连续的,块体内部发育了冲断带、裂谷系统和右行走滑断裂系统;②自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缘主要经历了两阶段的演化,早中新世-晚中新世(22~8Ma),既有左行走滑活动,也有块体的顺时针旋转,形成了近东西向的祁连山-南山冲断带、积石山冲断带、祁漫塔格冲断带、渭河地堑以及近南北向的右行走滑断裂;晚中新世(8Ma)以来,块体旋转量极少,主要以左行走滑断裂为主,发育了近南北向的冲断带和裂谷系统。
刘军贾东尹宏伟沈礼范小根杨双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物理模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