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艳芳

作品数:3 被引量:86H指数:2
供职机构: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2篇肾病
  • 1篇蛋白
  • 1篇地平
  • 1篇调节蛋白
  • 1篇动力学异常
  • 1篇动态显像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病变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动力学
  • 1篇血流动力学异...
  • 1篇血清
  • 1篇血栓
  • 1篇血栓调节
  • 1篇血栓调节蛋白
  • 1篇严重并发症
  • 1篇液锌

机构

  • 3篇沧州中西医结...
  • 2篇华北石油管理...

作者

  • 3篇董艳芳
  • 2篇孙云川
  • 2篇王晓蕴
  • 2篇王元松
  • 2篇罗英

传媒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锌-α2-糖蛋白(ZAG)水平检测联合核素肾动态显像在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和尿液锌-α2-糖蛋白(zinc-alpha-2-glycoprotein,ZAG)水平检测联合核素肾动态显像在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7年3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及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根据尿清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s,UAER)分为正常清蛋白尿组(Ⅰ组)、微量清蛋白尿组(Ⅱ组)及临床清蛋白尿组(Ⅲ组),并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20例为对照组;四组患者行99mTc-二乙三胺五乙酸(99mTcm-DTPA)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肾有效血浆流量(effective renal plasma flow,ERPF),同时记录肾功能曲线峰时、半排时间(T1/2)、20min残留率(C2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ZAG的血清和尿液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Ⅱ组,Ⅲ组Tp出现后延,T1/2延长,C20显著升高,仅有Ⅲ组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51,P<0.05)。与对照组比较,Ⅰ组GFR,ERPF显著升高,Ⅲ组显著降低;Ⅰ,Ⅱ,Ⅲ组血、尿ZAG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尿液ZAG升高幅度显著高于血清ZA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25~3.854,均P<0.05)。结论99mTcm-DTPA肾动态显像联合尿生物标志物ZAG可以检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损伤程度,以便临床尽早进行医疗干预,改善患者不良预后。
董艳芳李华君王晓蕴王元松孙云川孔五宝金倩倩罗英牛跃龙赵红
关键词:糖尿病性肾病核素肾动态显像
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疗效及内皮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4
2021年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疗效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前后对2组血压、尿素(BUN)、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清炎性因子[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锌-α2-糖蛋白(ZAG)]及血糖相关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2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FPG、HbA1c、TGF-β1、ZAG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CysC、BUN、hs-CRP、IL-6、mALB、AngⅡ、TM、vWF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效果好,可有效缓解病情,减缓肾功能衰竭进程,且疗效优于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
孔五宝李华君王晓蕴王元松孙云川董艳芳金倩倩罗英牛跃龙赵红敏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转化生长因子Β1白介素-6血栓调节蛋白
糖尿病足的治疗及护理
2017年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为多种原因导致的糖尿病患者足部感染、溃疡以及深层组织破坏,多发生于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且患者多存在局部神经损害和下肢血管病变[1]. 糖尿病足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包括:周围神经病变(包括感觉异常、运动和自主神经的损害)、下肢血管病变(动脉硬化、斑块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等)、 关节活动受限和局部所受压力增加等[2],患者多由于创伤、感染等导致局部破溃,破溃后伤口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严重者可导致截肢,甚至死亡.据报道糖尿病患者因并发肢端坏疽需截肢者约占0.9%~1.7%,老年糖尿病患者则高达2.8%~14.5%[3].
董艳芳
关键词:糖尿病足病下肢血管病变血流动力学异常严重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关节活动受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