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畅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玉米
  • 2篇活性
  • 2篇斑病
  • 2篇病菌
  • 1篇地衣
  • 1篇地衣芽孢杆菌
  • 1篇毒素
  • 1篇芽孢
  • 1篇芽孢杆菌
  • 1篇氧化酶基因
  • 1篇叶斑
  • 1篇叶斑病
  • 1篇叶斑病菌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含量
  • 1篇玉米弯孢叶斑...
  • 1篇玉米弯孢叶斑...
  • 1篇生物防治
  • 1篇生物活性

机构

  • 5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刘畅
  • 3篇吴德财
  • 3篇王毅婧
  • 3篇纪明山
  • 3篇刘聃
  • 1篇樊金娟
  • 1篇李辉
  • 1篇朱延姝
  • 1篇谷祖敏
  • 1篇胡凯
  • 1篇崔震海
  • 1篇薛春生
  • 1篇张立军
  • 1篇路媛媛
  • 1篇李修伟

传媒

  • 2篇玉米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玉米C_4光合叶不同部位“花环”结构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被引量:3
2012年
以玉米进行C4光合的全展第5位叶片为材料,分析从叶基部到顶部的解剖结构和叶绿素含量变化,研究玉米C4光合叶片"花环"结构随叶片发育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玉米第5位叶从基部到顶部都具有完整的典型"花环"结构,维管束鞘细胞(BSC)和叶肉细胞(MC)的体积在叶片发育过程中具有渐变性,从叶基部到顶部BSC和MC均呈先增大后变小的趋势,而且叶绿素a、b和a+b含量呈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BSC和MC细胞体积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具有相关性。叶绿素a/b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玉米第5叶基部到顶部的光合途径存在C3向C4转变的过程。玉米第5叶不同部位C4光合途径发育的渐变性比前3叶更为明显。
刘畅崔震海张立军朱延姝樊金娟胡凯
关键词:玉米叶绿素含量
紫穗槐种子杀蚜活性初探被引量:9
2011年
采用浸渍法和栖息法测定了紫穗槐种子乙醇提取物和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对蚜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95%乙醇提取物对麦二叉蚜具有毒杀活性和拒食活性,最低作用浓度为6.25 mg/mL。紫穗槐对麦二叉蚜的杀虫活性主要集中在石油醚和正丁醇萃取部分,石油醚萃取物在24、48 h后LC50分别为0.695 0、0.562 1 mg/mL;正丁醇萃取物在24 h、48 h后LC50分别为0.687 6、0.572 6 mg/mL;乙酸乙酯萃取物在24、48 h后LC50分别为1.205 4、0.755 8 mg/mL。在浓度为25 mg/mL时,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对麦二叉蚜的24 h拒食率分别为96.67%、80%、86.67%。
纪明山刘畅李修伟刘聃吴德财王毅婧
关键词:紫穗槐麦二叉蚜提取物生物活性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NADPH氧化酶生物信息学分析和ATMT敲除载体的构建被引量:1
2014年
从JGI数据库玉米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基因组中获得2个编码NADPH氧化酶基因ClNox1和ClNox2。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2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进行性质、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预测。结果表明,ClNox1和ClNox2的分子量分别为6.35和6.41 KD,等电点PI为8.87和8.93,不稳定指数为44.50和39.45;ClNox1是亲水性膜蛋白,包含6个明显的跨膜结构域;ClNox2也是膜蛋白,包含8个明显的跨膜结构域。在亚细胞水平上,ClNox1定位于线粒体上,而ClNox2定位于细胞质膜上;在氨基酸序列方面,ClNox1和ClNox2都含有多个苏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在功能方面,ClNox1和ClNox2都包含NADPH氧化酶特征结构域,并且与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的NADPH氧化酶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根据ClNox1和ClNox2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目的片段,与标记基因NPTII和HphGFP分别连入骨架载体pPZP100,构建完成ClNox1和ClNox2基因的敲除载体pPZP100NPTIIClNox1和pPZP100HphGFPClNox2,为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提供基础材料。
李辉刘畅李国福路媛媛何瑞玒薛春生
关键词:玉米生物信息学
黄瓜褐斑病菌拮抗细菌的筛选及鉴定被引量:8
2011年
从全国14个地区多种作物田采集土样56份,经室内分离、纯化及筛选,获得了对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具有拮抗作用的16株细菌,其中拮抗作用最强的为菌株SDYT-79,其对黄瓜褐斑病菌的抑菌带宽度达37mm。室内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菌株SDYT-79对黄瓜褐斑病的防效达58.4%。孢子萌发试验表明,该菌株对黄瓜褐斑病菌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发酵无菌滤液及10倍稀释液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达100%。黄瓜褐斑病菌孢子在100倍、1000倍稀释无菌滤液中虽能萌发,但芽管形态异常。抑菌谱试验表明,该菌株对供试的11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菌作用,抑菌带在19.9~41.9mm之间。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纪明山王毅婧吴德财刘畅刘聃
关键词:黄瓜褐斑病拮抗细菌生物防治地衣芽孢杆菌
草茎点霉粗毒素的产生条件及活性测定
2011年
为了寻求能够充分发挥草茎点霉粗毒素活性的最佳培养条件,笔者利用有机溶剂萃取草茎点霉发酵液,获得粗毒素,采用针刺法、种子萌发法确定草茎点霉毒素合适的提取条件及对鸭跖草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草茎点霉胞外毒素活性较高,3种有机溶剂中乙酸乙酯萃取效果最好,产毒的最佳条件为:培养温度32℃、培养时间14天、培养方式为150r/min震荡培养。粗毒素浓度在1000μg/mL时种子萌发抑制率为26.09%,病斑面积达到6.85mm2。萃取毒素采用有机溶剂的种类以及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培养方式对草茎点霉粗毒素的活性影响很大。
纪明山刘聃谷祖敏吴德财王毅婧刘畅
关键词:毒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