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军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病理
  • 2篇临床病理
  • 2篇病理学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大B细...
  • 1篇硬化性
  • 1篇预后
  • 1篇肉瘤
  • 1篇肾细胞
  • 1篇肾细胞癌
  • 1篇肾肿瘤
  • 1篇实性
  • 1篇嗜酸
  • 1篇嗜酸性
  • 1篇梭形
  • 1篇梭形细胞
  • 1篇突变
  • 1篇突变分析
  • 1篇肿瘤

机构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4篇周军
  • 2篇王朝夫
  • 1篇赵武干
  • 1篇姜国忠
  • 1篇张岚
  • 1篇宋爱芳
  • 1篇李文才
  • 1篇杨晓群
  • 1篇张丹丹
  • 1篇王冠男
  • 1篇张延平
  • 1篇戴惠芬
  • 1篇阙国琴
  • 1篇张惠萍

传媒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解放军护理杂...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7例临床及分子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eosinophilic solid and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ESC 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病理改变、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浙江省宁波市病理诊断中心诊断的7例ESC RCC,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22~66岁,平均42岁。镜下肿瘤呈境界清楚的实性及囊性结构,肿瘤细胞胞质嗜酸性,部分可见嗜酸性小球,细胞核WHO/ISUP 2级或3级。免疫表型:7例CK20阳性或局灶阳性,CK7、CD117均阴性。5例FISH检测显示均无7号和17号染色体的三倍体,3例男性患者也无Y染色体缺失。对其中2例行石蜡组织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2例均有TSC1/TSC2突变。结论ESC RCC是非常少见的肾细胞癌类型,其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改变较为独特,且其生物学行为较惰性。因此,正确认识及诊断该类型肿瘤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周露婷杨晓群许建昆王素英周军张培培李传应王朝夫
关键词:肾肿瘤CK20
护士长角色行为培养的方法与实践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护士长角色行为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以有序储备护理管理人才,从容应对未来护理管理工作的需要和挑战。方法以情景管理思想为指导,采用建立基于个人资力和经历为基础的个人发展目标、护士长角色体验、护理管理情景实践和优秀护士长的榜样作用等方法,分阶段实施,培养护士长角色所需要的自我意识和能力。结果通过建立自我发展目标、护士长角色体验、护理管理情景实践和优秀护士长榜样作用,使未来"护士长"的角色行为得到强化。结论采用建立以个人资力和经历为基础的个人发展目标、护士长角色体验、护理管理情景实践和优秀护士长榜样作用等方法,能够培养护士长角色所需要的自我意识和能力,使未来护士长角色适应良好。
宋爱芳张惠萍戴惠芬周军阙国琴
关键词:护士长角色行为
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梭形细胞/硬化性横纹肌肉瘤(spindle cell/sclerosing rhabdomyosarcoma,SRMS/ScRMS)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7例SRMS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SRMS发生部位为左手掌、右小腿、左眼眶、会阴部、右肘部、腹膜后和左口腔。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肿物、疼痛和活动受限。影像学资料提示占位性病变。镜下见肿瘤由条束状排列的长梭形细胞组成,或含有大量嗜伊红色至嗜碱性的玻璃样或透明变性基质。免疫表型:瘤细胞均不同程度表达desmin(7/7)、MyoD1(6/7)、Myogenin(5/7)、SMA(3/7)、CK(AE1/AE3)(1/7),Caldesmon、EMA和S-100均不表达,Ki-67增殖指数5%~70%。治疗:患者均经历手术切除,3例化疗,1例放、化疗。患者随访2~59个月,2例原位复发,无死亡和转移。结论SRMS是横纹肌肉瘤的少见亚型,充分了解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助于鉴别其他梭形细胞肿瘤及以硬化性间质为特征的肿瘤,做出正确的诊断。
王安然周军周露婷樊月郑赛芳王朝夫
关键词: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及MYD88 L265P突变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IVLBCL 14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Sanger测序法检测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62岁(年龄范围48~73岁);PET-CT示累及:肾上腺7例,骨6例,中枢神经4例,皮肤、女性生殖系统及病灶局域淋巴结各3例,前列腺、肝及脾各2例,蝶窦、阴茎、膀胱及右肺各1例;临床症状以发热最多见(7例),神经症状及下腹痛各2例,皮疹伴水肿、双下肢无力伴麻木及停经后阴道出血伴排便困难各1例;患者多处于LuganoⅣ期(11例);伴噬血细胞综合征(HPS)4例;累及骨髓6例。镜下:瘤细胞主要聚集于小~中等大血管或血窦内;肿瘤细胞体积偏大,核圆形或卵圆形、略不规则,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1~3个,1例可见胚胎样核;2例局部见血管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成分。免疫表型:14例肿瘤细胞CD20、CD79α均弥漫强阳性,12例均为非生发中心细胞表型(non-GCB),6/11为双表达淋巴瘤,7/12 CD5阳性;12/12 EBER均阴性;1/10 MYD88 L265P突变。随访时间0.5~24.0个月,11例存活,3例死亡。结论IVLBCL罕见,国内患者临床表现以亚洲型多见,肿瘤细胞少,结合临床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可减少漏诊及误诊;IVLBCL可伴有MYD88 L265P突变,其突变率仍需进一步研究。
张丹丹张岚周军姜国忠李盼张延平王冠男赵武干李文才
关键词: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