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秋芬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生态化转型
  • 2篇园区
  • 2篇生态
  • 2篇工业园
  • 2篇工业园区
  • 1篇新苏南模式
  • 1篇演进逻辑
  • 1篇政府
  • 1篇政府构建
  • 1篇知识分工
  • 1篇社会治理
  • 1篇生态文明
  • 1篇生态型
  • 1篇生态型政府
  • 1篇苏南模式
  • 1篇主体间
  • 1篇主体间性
  • 1篇主体性
  • 1篇民主
  • 1篇民主化

机构

  • 6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市社会科...

作者

  • 6篇孙秋芬
  • 1篇任克强

传媒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名城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年份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生态NGO在生态型政府构建中的作用探究被引量:2
2012年
当前,生态型政府的构建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组织,需要团结生态NGO的力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研究生态NGO在生态型政府构建中的作用是一个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新颖问题。生态NGO作为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弥补,具有自身的优势,然而受制于资金缺乏,自主性差,业余性和公众参与不足等缺陷,存在着无法掩饰的运作困境并常常遭到失败。这就需要在特定情形下,通过确立生态优先价值观,明确其职能定位以及提供制度保障等方式推动生态NGO的发展。
孙秋芬
关键词:生态型政府
吴文化在苏南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型中的功能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一个地区得以持续繁荣发展,一定有文化的巨大支撑作用。在当前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下,苏南工业园区率先启动绿色"引擎",朝生态化转型升级,无疑与吴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尊崇自然的生态文化,吴文化中含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为苏南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型提供日久常新的智慧支撑;作为一种通达善变的智者文化,吴文化体现出来的"机智巧思、灵活善变"的特性,为苏南工业园区开启和完成生态化转型提供取之不竭的创新驱动力。通过考察吴文化的基本特点,探索吴文化与苏南工业园区率先生态化转型的内在关联,以促使吴文化在苏南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孙秋芬任克强
关键词: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
苏南工业园区率先生态化转型的经济优势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苏南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迅速和最有活力的地区。在"新常态"下,苏南紧抓机遇,全力以赴推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不仅保持了经济总量领先的态势,更是促使经济质态有显著的提升。
孙秋芬任克强
关键词:工业园区生态化转型
论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两难困境及化解——基于专家与公民的知识分工理念的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在现代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虽然科学化与民主化被作为口号一起使用,但在表面一致性的背后却存在着两难困境:科学化和民主化不可兼得。社会问题和决策过程的专业化、复杂化要求科学化,而科学化带来的专家主导决策会导致民主化的形式化。知识分工主张让普通公众掌握社会所要追求的目标的知识,专家掌握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的知识,不仅把公众的知识和文化带到公共政策中来,而且将专家的功能限定在手段的层面并为公民服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专家与公民共同决定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从而使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关系可以得到平衡。
孙秋芬
关键词:知识分工民主化
生态化转型:苏南模式的新发展被引量:5
2017年
改革开放初期,苏南依托乡镇企业的发展,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创造了独特的"苏南模式"。"苏南模式"虽然对苏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鉴于此,苏南地区全力以赴推行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型,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循环经济等方式,打造"新苏南模式"。苏南地区1995—2015年工业三废的排放情况与人均GDP水平之间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分析显示,苏南地区的污染排放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苏南地区在生态化转型的过程中,开始走上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之路。因此,苏南地区的生态化转型实践为"新苏南模式"向成熟化演进指明了路径,即毫不动摇地推进生态化转型,不断降低规模效应,发挥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
孙秋芬任克强
关键词: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生态化转型
从主体性、主体间性到他在性:现代社会治理的演进逻辑被引量:12
2017年
传统社会治理建立在主体性范式基础之上,通过主体性原则来实现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支配性地位,但这导致自我中心化的倾向,陷入政府治理危机。20世纪后期,主体间性范式的提出,将社会治理视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过程,社会治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使得社会治理成为主体间共同参与、共同在场的行动,而不再是政府的垄断行动。但是,主体间性的社会治理模式试图在沟通、协商的过程中促使形成共同决策的想法,在当前的主客体中心-边缘结构中难以实现,因而变成在想象中构建的乌托邦式的交往世界。当前,他在性原则的出现,是对主体性原则的彻底颠覆,意味着一种新的理解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治理模式的产生。
孙秋芬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性社会治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