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阮波

作品数:15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语言
  • 3篇文学
  • 2篇语境
  • 2篇散文
  • 2篇散文创作
  • 2篇逆反
  • 2篇网络流行
  • 2篇网络流行语
  • 2篇文艺
  • 2篇岭南
  • 2篇流行语
  • 2篇传统语境
  • 1篇性格
  • 1篇叙事
  • 1篇叙事长诗
  • 1篇学术思想
  • 1篇艺术
  • 1篇艺术精神
  • 1篇语文
  • 1篇语文学

机构

  • 12篇电子科技大学

作者

  • 12篇阮波
  • 1篇张远秀

传媒

  • 2篇当代作家评论
  • 2篇语言与文化论...
  • 1篇南方文坛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作家
  • 1篇学术论坛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粤海风
  • 1篇山西大同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07
  • 2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如何看待茅盾文学奖的创作“无后续”现象——以刘斯奋等茅奖获奖者为例
2020年
茅盾文学奖,作为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奖项,在当代中国文坛的分量与影响毋庸置疑。新一届茅盾文学奖于去年再掀热议,其话题关涉文学创作规律的各个方面,而此文讨论的并非茅盾文学奖的经典化问题,而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的创作"无后续"的现象。仔细查看以往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列表,第四届赫然成为一道分水岭:前三届的老作家中有些早已离世,很多已不在创作状态;第五届开始,大部分获奖者依然处于创作进行时。而第四届获奖者的创作"无后续"现象尤具代表性:依然在世的刘斯奋、王火、刘玉民在1997年获奖后就基本停止相关的文学创作;另一位获奖者陈忠实因身体原因,至离世也没能拿出令人期待的经典之作。
阮波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文学创作如何看待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的美学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在台湾,文学理论研究是薄弱环节;对美学的研究,更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在20世纪60年代能读到的有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这是台湾出版的第一部以中国美学为讨论对象的专著,着重研究的是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艺思想。刘文潭的《现代美学》、王梦鸥的《文艺美学》、姚一苇的《美的范畴》和《艺术的奥秘》,其征引的大都是西方论著,对中国的美学理论论述严重不足。从20世纪70年代起,新兴起的是文艺美学研究。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何怀硕的《苦涩的美感》、赵天仪的《美学与语言》。
古远清阮波
关键词:美学研究中国艺术精神文艺美学
网络流行语对传统语境的逆反及相关特征
2017年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亚文化,它反映了一些社会边缘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边缘群体表达其意见的一种方式,无不反映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而边缘群体通过建构他们的语言来反抗传统语境所建构的种种主流语境。与此同时,由于文化具有继承性与融合的可能,亚文化也融入到主流文化之中。网络流行语传播广泛,除了其母体媒介网络,更是影响了主流媒体,在广告、新闻、歌词、影视、文学及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很多人看来这种融入对于传统汉语所产生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本文对网络流行语的现状与背景、在不同语境中产生的逆反现象、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分析及其非语言因素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阮波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逆反语言
论汉语文学的传统性格
2006年
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学中,有着我们不容忽视的文化链接。文章从兼济天下的忧患意识、超然物外的追求、顺天安命的乐观性格、蕴藉写意的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在今天,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历代的汉语文学正是恃此得天独厚的特点,方可在世界文学的大花园里独辟一无可比拟之圣地。
阮波
关键词:传统文学性格
网络流行语对传统语境的逆反及相关特征
2018年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亚文化,它反映了一些社会边缘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边缘群体表达其意见的一种方式,无不反映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而边缘群体通过建构他们的语言来反抗传统语境所建构的种种主流语境。与此同时,由于文化具有继承性与融合的可能,亚文化也融入到主流文化之中。网络流行语传播广泛,除了其母体媒介网络,更是影响了主流媒体,在广告、新闻、歌词、影视、文学及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很多人看来这种融入对于传统汉语所产生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本文对网络流行语的现状与背景、在不同语境中产生的逆反现象、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征分析及其非语言因素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阮波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逆反语言
阮章竞的主流创作与个性抒写被引量:1
2017年
阮章竞的叙事长诗作为解放区文艺的经典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新诗探索的路途上,他将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并加以个人化改造的尝试也属成功个案。从形式上看,阮章竞有关叙事长诗的创新,包括多重对照以及民歌体、古典诗词、绘画、音乐、戏剧模式在诗歌叙事中的转换、运用,对目前的文学创作也是具有启发性的。从内容上看,在一个大时代的主流抒写、强势表述中,阮章竞的长篇叙事诗所表现的革命主题的确有耐人寻味的内在变化。究其原因,阮章竞的创作与审美,与其南国故土的浸润、自我内心的创作诉求、深邃真挚的职业操守都无不相关。
阮波
关键词:叙事长诗审美内涵
泾渭不一定分明——由岭南散文现状展开的思考被引量:1
2006年
岭南散文的创作现状启示我们,散文创作不应局限于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而应更多地关照当下的生活和真实的心灵感受,同时也不应放弃思想的深度与形式的美感;面对一些泾渭不明的创作是非,应该抱有一种散文式的平和心态,使文本获得其真正的价值,显现其应有的魅力。
阮波
关键词:散文散文创作
散文创作的乌托邦——岭南散文引发的再反思
2013年
作为中国文学主要表达方式之一的散文,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到"五四"新文学时期,一直都是所谓的精英文学,是一小部分人在和文学发生亲密关系。只有在新时期之后,尤其是网络文学盛行的今天,我们才迎来了一个平民文学遍地开花的局面,只要会中文的,几乎都可以写作,这种传媒时代的文学在给我们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反过来局限了文学的很多可能性。
阮波
关键词:散文创作乌托邦岭南魏晋南北朝先秦两汉宋元明清
观看与身体相关的中国女性写作实践
2007年
始于欧洲的与女性身体相关的写作应当被看作是一种觉醒,应探求女性生存、命运、精神之秘密,对女性身体的抒写从一开始就应被理解为一种与制度相关、与政治相关、与社会、伦理、文化、生存等相关的实践。本文通过女性自身写作在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去探讨中国这类写作的发展状况及其实质,并试图找出影响中国女性身体写作健康成长的原因。
阮波
关键词:女性身体写作
论鲁迅杂文的后现代风格被引量:4
2016年
本文运用苏珊·桑塔格关于罗兰·巴特现代主义的经典论述与鲁迅的写作相类比,解析鲁迅杂文的后现代风格。鲁迅本人不是后现代主义者,但从内容到形式的后现代主义元素的显现,尤其在他晚期杂文中表现出来的横空出世的创造力--文体的自由紧凑、语言的张力、思想公开、个性化细节,与那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一以贯之地出现在他不同时期的文字中,隐隐散发着一种高贵的消极美。所有这些后来被视为后现代写作的特质,已然深入浅出地体现在鲁迅杂文之中。
阮波
关键词:杂文后现代文体语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