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虎力散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及uniprot、NCBI、CTD、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虎力散有效成分及膝骨关节炎相关靶点,利用String平台和Cytoscape3.8.0软件。通过etworkAnalyzer工具进行拓扑分析,MCODE分析进行核心基因的筛选,并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最后,利用RCSB Protein Data Bank数据库以及Autodock Tools 1.5.6等软件开展分子对接虚拟计算。结果 网络分析结果表明,虎力散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潜在活性成分38个,主要包括槲皮素、β-谷甾醇、山奈酚、人参皂苷rh2等;潜在靶点有192个,主要包括CYP1B1,VCAM1,RELA等。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虎力散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核心靶点主要通过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调控炎性反应、细胞凋亡等实现延缓膝骨关节炎进展的目的。分子对接计算结果表明,虎力散所含的槲皮素与AKT1、CASP3、IL-1B、IL-6、PTGS2等核心靶点有着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虎力散通过抑制炎性反应、软骨退变及调控细胞凋亡等作用达到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目的。本研究揭示了虎力散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分子机制,证明了其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潜在价值。
目的探讨后外侧结构重建对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早期关节脱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行后外侧入路初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根据术中是否修补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分为重建组(33例:舌形切开关节囊,术中将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原位缝合在大转子后方及臀中肌肌腱附着处)和对照组(27例:切除关节囊后,术中未进行外旋肌群修复重建)。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术后近期关节功能情况。结果重建组的手术时间为(45.0±15.3) min,长于对照组的(35.0±12.4) min (P <0.05)。重建组术腔引流量为(200.0±80.0) m L,少于对照组的(420.0±120.6) m L (P <0.05)。重建组的早期脱位率为0.000%(0例),与对照组的7.407%(2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建组术后Harris评分为(92.0±3.4)分,高于对照组的(88.2±5.0)分(P <0.05)。结论在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过程中行后外侧结构重建能够有效减少术腔引流量,提高髋关节Harris评分,对维持髋关节软组织平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