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新华

作品数:1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移植术
  • 1篇移植术后
  • 1篇输注
  • 1篇输注治疗
  • 1篇术后
  • 1篇衰竭
  • 1篇小体积
  • 1篇间充质干细胞
  • 1篇骨髓间充质
  • 1篇骨髓间充质干...
  • 1篇干细胞
  • 1篇肝衰
  • 1篇肝衰竭
  • 1篇肝移植
  • 1篇肝移植术
  • 1篇肝移植术后
  • 1篇肝再生
  • 1篇充质干细胞

机构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篇仇毓东
  • 1篇丁义涛
  • 1篇刘浩
  • 1篇毛谅
  • 1篇朱新华

传媒

  • 1篇器官移植

年份

  • 1篇2011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衰竭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衰竭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细胞膜染料PKH26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标记。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于小体积(30%)肝移植术中,在移植肝血供恢复时自尾静脉注入磷酸盐缓冲液(PBS)0.5 ml,治疗组则在相应时段自尾静脉注入含5×105mmol/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PBS 0.5 ml。于术后1 d、2 d、3 d、5 d、7 d取血液及肝脏、脾脏标本,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的干细胞在肝脏及脾脏的分布变化。比较两组术后的ALT、AST、1周生存率,移植肝重量与原受体肝重量的比值。结果在术后早期,治疗组的肝脏中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布在大血管周围,此后逐渐进入肝实质中弥散分布;脾脏中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术后时间延长而显著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1周生存率明显提高,术后3 d、5 d、7 d的ALT、AST明显降低,术后3 d、5 d移植肝重量与原受体肝重量的比值明显增高(P〈0.05~P〈0.01)。结论小体积肝移植后输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移植肝脏定向迁移的能力,并可以对移植肝功能起到保护和支持作用。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衰竭具有可行性。
毛谅仇毓东朱新华刘浩丁义涛
关键词:肝衰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再生干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