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海涛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胶质
  • 3篇胶质瘤
  • 2篇免疫
  • 2篇免疫治疗
  • 2篇CD70
  • 1篇豆状核
  • 1篇亚结构
  • 1篇中国人
  • 1篇人脑
  • 1篇三维重建
  • 1篇神经胶质
  • 1篇神经胶质瘤
  • 1篇套式
  • 1篇丘脑
  • 1篇丘脑底
  • 1篇丘脑底核
  • 1篇肿瘤
  • 1篇主动免疫
  • 1篇主动免疫治疗
  • 1篇吸氧

机构

  • 6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佛罗里达大学
  • 1篇海南省第三人...
  • 1篇黑龙江生物科...

作者

  • 6篇葛海涛
  • 4篇林志国
  • 2篇陈晓光
  • 2篇黄建平
  • 1篇乔卫东
  • 1篇王海洋
  • 1篇浦松
  • 1篇张绍祥
  • 1篇杨昌霖
  • 1篇刘珍
  • 1篇刘仲海
  • 1篇谭立文
  • 1篇王辉
  • 1篇曹菊

传媒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山东医学高等...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数字化构建人脑豆状核及其亚结构图谱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 应用〈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图谱〉男性尸脑切片构建豆状核及其亚结构的三维可视化图谱.方法 利用哈尔滨工业大学Bio-X中心开发的软件对尸脑切片豆状核及其亚结构进行识别、分割等图像转换与处理,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三维重建后的结果显示豆状核为一个前后径较长、上下径较高、左右径相对较窄,近似蚕豆形状的灰质团块.应用透明处理方法进行的三维重建清晰地显示了豆状核及其亚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 利用超薄尸脑切片可以成功构建人脑核团的亚结构.
陈晓光张绍祥林志国谭立文葛海涛王海洋浦松
关键词:三维重建豆状核
失控的CD70在脑胶质瘤的发生与治疗中的潜在作用被引量:3
2016年
CD70是一种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的Ⅱ型跨膜蛋白,其受体CD27是分子量为55 k Da的I型跨膜糖蛋白。CD70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B细胞及成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中,然而在病理状态下CD70却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组织中。目前以CD70为靶点的免疫治疗药物已经应用于临床前期研究。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CD70在肿瘤细胞表面的表达,既可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诱导免疫细胞凋亡,同时也可以激活部分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这些研究给胶质瘤免疫治疗带来了新的方向。本文就近年来CD70在肿瘤尤其是胶质瘤研究中的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CD70在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方面提供参考和研究依据。
唐重阳葛海涛林志国黄建平
关键词:CD70肿瘤胶质瘤免疫治疗淋巴细胞
胶质瘤的免疫治疗策略及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目前,传统的手术治疗辅助放化疗效果不佳。肿瘤的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疗法在胶质瘤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将全面的总结归纳胶质瘤的三类免疫治疗方法:主动免疫疗法、被动免疫疗法和免疫调节疗法的内容以及现阶段的进展,并提出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潜在的问题:如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的免疫状态评估体系不健全、缺乏个性化治疗手段、经济效益以及伦理等问题。同时本文将提出免疫治疗在胶质瘤应用上的展望:1)采用手术治疗、放化疗与免疫治疗相结合的立体式鸡尾酒疗法,在增强各种治疗方法疗效的同时弥补传统治疗方法的不足;2)寻找合适的免疫治疗靶点;3)重点研究结合了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与体液免疫治疗优势的治疗方法: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治疗胶质瘤。
杨昌霖金林春葛海涛林志国黄建平
关键词:胶质瘤主动免疫治疗被动免疫治疗免疫调节治疗
自制三通样气管套(插)管配套式吸氧装置
2009年
曹菊葛海涛
关键词:吸氧
中国人脑MRI立体定向丘脑底核三维靶点的研究
2013年
目的测量中国人脑丘脑底核(STN)的三维靶点、体积,为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提供临床基础数据。方法在连续扫描的T2翻转加权序列MR轴位图像上,选取每例样本STN所见横径最大层面,利用efilm软件自动读取该层面两侧核团中心点的坐标,按不同年龄分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右侧STN的中心点坐标为X=11.38±1.19mm,Y=-1.18±0.31mm,Z=-3.95±0.94mm;左侧STN的中心点坐标为X=-11.59±1.20mm,Y=-1.05±0.21mm,Z=-3.05±0.25mm,STN中心点坐标与年龄存在相关性。结论随着年龄增加,STN的中心点坐标向上、外、前移动;人脑STN体积左侧大于右侧。
刘仲海葛海涛乔卫东刘珍王辉林志国陈晓光
关键词:丘脑底核磁共振成像
CD70分子对神经胶质瘤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靶向性研究
葛海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