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桂花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多杀性
  • 3篇多杀性巴氏杆...
  • 3篇杆菌
  • 3篇巴氏杆菌
  • 2篇阴性菌
  • 2篇宿主
  • 2篇革兰
  • 1篇电子显微镜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炎症
  • 1篇疫苗
  • 1篇原体
  • 1篇源性疾病
  • 1篇中毒
  • 1篇中毒事件
  • 1篇生理
  • 1篇生理状态
  • 1篇生物信息
  • 1篇生物信息学

机构

  • 8篇西南大学
  • 1篇重庆市动物疫...

作者

  • 8篇彭远义
  • 8篇雷桂花
  • 5篇方仁东
  • 2篇杜慧慧
  • 1篇蔺露
  • 1篇杨泽林
  • 1篇黄兰香
  • 1篇聂奎
  • 1篇冯思源
  • 1篇梁望旺
  • 1篇谢建华
  • 1篇姚璐
  • 1篇潘婷婷

传媒

  • 4篇中国预防兽医...
  • 3篇中国兽医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DiversiLab系统在食源性致病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
2017年
食源性致病菌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报道,美国每年约发生4800万起食源性中毒事件,其中有940万起是由致病菌造成的[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年均数10万起,年发病人数超过1亿人次,
方仁东蒋兵巫芮蔺露梁望旺杨泽林姚璐雷桂花彭远义聂奎谢建华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基因分型食源性疾病公共卫生问题疾病控制中毒事件
病原体与宿主炎症小体相互作用被引量:3
2017年
炎症小体(Inflammasome)是细胞质中多种蛋白组装成的复合物,炎症小体的激活能活化半胱天冬酶-1(caspase-1),进而引起系列促炎细胞因子的成熟与分泌和诱导细胞焦亡。当病原体感染时,炎症小体的激活在宿主天然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多数情况下炎症小体对宿主起保护作用,仅少数情况下保护作用不明显或表现出有利于病原体生存的一面。在长期进化中,病原体也发展出逃避宿主炎症小体作用的策略。病原体可直接抑制炎症小体的激活或减弱炎症小体的作用。本文从病原体感染宿主中炎症小体的作用及病原体对宿主炎性症小体的逃避机制两方面对二者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雷桂花方仁东彭远义
关键词:病原体天然免疫
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新型交叉保护性抗原的筛选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筛选多杀性巴氏杆菌潜在的交叉保护性抗原,首先对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CQ2株(A型)、PmCQ6株(A型)、PmB株(B型)、PmF株(F型)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泌蛋白及膜蛋白预测,并使用Signal、TMMHM在线分析筛选到48个候选共有抗原基因;然后分别克隆于pET-28α中构建原核重组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获得31个重组表达蛋白。间接ELISA检测重组蛋白对3种不同血清型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多抗的反应原性,发现13个重组蛋白具有较强的反应原性。最后选择5个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分别采用10LD50PmCQ2、PmB和PmF进行攻毒保护性试验,结果显示:r-PmCQ2_1g0376免疫后的小鼠对PmCQ2和PmB的攻毒保护率为50%和30%,对PmF则没有保护性;r-PmCQ2_4g0132免疫后对PmCQ2、PmB和PmF株的攻毒保护率分别为80%,20%和10%;r-PmCQ2_1g0311免疫后的小鼠对PmCQ2的攻毒保护率为30%,对PmB和PmF株均无保护性。本试验筛选出2个交叉保护性抗原,可以不同程度保护同源或异源菌株的攻击,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新型疫苗候选蛋白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杜慧慧潘婷婷伍晨露秦小彬雷桂花刘亚净冯思源彭远义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PmOmpA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其在疾病防控中的应用
2019年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属革兰氏阴性菌,分为A、B、D、E和F 5个荚膜血清型和16(1~16)个LPS血清型[1]。对其分型时常将两种方法组合使用,如A:1,B:2分型等。其中A:1或A:3主要引起禽霍乱或牛呼吸系统疾病,B:2或E:5主要引起出血性败血症(Haemorrhagic septicaemia,HS),D型主要引起猪萎缩性鼻炎(Atrophic rhinitis,AR)[1-2]。Pm还能够感染宠物、野生动物和人[3]。畜禽感染Pm后,引起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给养殖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林泽锋黄兰香雷桂花李攀彭远义
关键词:疾病防控多杀性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出血性败血症猪萎缩性鼻炎
细菌外膜囊泡合成机制、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8年
外膜囊泡(OMV)是一种由革兰阴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的球状物质。于1963年首次通过电子显微镜发现在紧挨着细菌细胞壁处存在着囊泡状的物质,并认为它可能和细菌的功能有关。直到1999年,Beveridge等再次通过电镜观察外膜囊泡,分析发现其具有很多与致病相关的物质后,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
赵光夫雷桂花彭远义
关键词:囊泡外膜细菌革兰阴性菌电子显微镜
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诱导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及IL-1β分泌被引量:2
2018年
为研究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 serotype B,PmB)感染巨噬细胞后诱导IL-1β成熟与分泌的机理,本研究用PmB分别体外感染WT、Casp1^(-/-)、Asc^(-/-)和Nlrp3^(-/-)小鼠巨噬细胞,通过ELISA、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上述感染体系中IL-1β的表达与分泌,并通过检测PmB黏附和侵入巨噬细胞的情况,阐述吞噬作用对IL-1β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PmB感染WT小鼠巨噬细胞后能够引起IL-1β的表达与分泌,但感染Casp1^(-/-)、Asc^(-/-)、Nlrp3^(-/-)小鼠巨噬细胞后IL-1β的分泌受损且极显著低于WT小鼠(P<0.01),表明Caspase-1、ASC、NLRP3蛋白均参与IL-1β的成熟与分泌过程;此外,PmB感染巨噬细胞后,可检测到成熟形式的Caspase-1,表明Caspase-1在IL-1β的分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吞噬PmB的作用对IL-1β的分泌有促进作用,抑制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后IL-1β的分泌同样受到显著影响(P<0.01)。结果表明,PmB感染巨噬细胞后通过激活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活化Caspase-1,促进IL-1β的成熟与分泌发挥抗感染作用,同时IL-1β的分泌与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相关,为研究PmB的致病机理以及疾病治疗的诊断靶标提供一定依据。
雷桂花雷泽慧巫芮蒋兵陈玉凤杨加朝方仁东彭远义
关键词:巨噬细胞IL-1Β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6年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Pasteurella multocida toxin,PMT)是一种由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泌的毒素蛋白,作为猪萎缩性鼻炎的主要致病因子而备受关注。PMT作为一种有丝分裂原,通过细胞内多条信号通路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分化。PMT可分为N端和C端两大结构域,N端被认为与受体结合以及跨膜转运有关,C端具有催化活性。近年来,也有人认为PMT与致癌因素有关。随着PMT研究的深入,PMT疫苗也正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本研究就PMT胞内活性、结构与功能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方仁东雷桂花杜慧慧彭远义
关键词:信号通路疫苗
炎症小体调控宿主肠道菌群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8年
肠道菌群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作为机体的一道天然屏障,参与维持机体稳态。正常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与机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但当受到内、外环境刺激时,该平衡会被打破,导致菌群失调,引发肠道生理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机体整体的代谢甚至疾病的出现。
冯思薇陈婷婷雷桂花蒋佳利彭远义方仁东
关键词:肠道菌群宿主炎症平衡状态生理状态环境刺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