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德洪

作品数:1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底泥
  • 1篇水体
  • 1篇水质
  • 1篇珠江口
  • 1篇沉积物
  • 1篇沉积物界面

机构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篇李适宇
  • 1篇胡嘉镗
  • 1篇黄佳
  • 1篇刘德洪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珠江口三维水质与底泥耦合模型的验证及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基于一维河网与三维河口耦合水动力模型,建立了可描述珠江口水体-底泥中营养盐动态变化的三维水质-底泥模型,利用1999年和2006年夏季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了珠江口主要水质因子和底泥营养盐通量的分布特征,以及底泥通量对珠江口营养盐输入的贡献.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水体和底泥中的营养盐及溶解氧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各水质因子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38%;另外,底泥营养盐通量的模拟值与文献报道的实测结果较为接近,表明模型能合理地刻画出底泥主要生化过程及通量变化特征.模拟结果显示,夏季珠江口氨氮(NH_4^+-N)和活性磷酸盐(PO_4^(3-)-P)通量主要从底泥向水体输送,底泥是水体氮磷元素的源,而硝态氮和亚硝态氮(NO_3^-+NO_2^-,NO23)的通量输送方向则与之相反,底泥呈现"汇"的效应;底泥营养盐通量主要从河口向外海递减,伶仃洋NH_4^+-N、NO23、PO_4^(3-)-P的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4~8.88、-10.06^-0.14、-0.37~0.41 mmol·m^(-2)·d^(-1),珠江口近海的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1~4.14、-1.45~0.68、-0.12~0.09 mmol·m^(-2)·d^(-1).整体而言,底泥营养盐通量对珠江口营养盐输入有明显贡献,夏季经底泥释放进入水体的NH_4^+-N和PO_4^(3-)-P最大相当于陆源总氮、总磷输入量的12%和22%.
刘德洪胡嘉镗李适宇黄佳
关键词:珠江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