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曼
- 作品数:10 被引量:29H指数:4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IVIM-MRI主要参数扩散系数及灌注因子与前列腺病理诊断的相关性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分析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IVIM-MRI)主要参数真实扩散系数(D)及灌注因子(f)和前列腺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 87例前列腺检查患者,依照病理结果分成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n=44)和前列腺癌(PCa)组(n=43),并根据PCa患者Gleason评分(GS)分为低危组(GS<7分,n=15)和中高危组(GS≥7分,n=28),对各组患者IVIM-MRI结果进行比较;通过病理结果计算各组患者微血管密度(MVD),分析两组灌注扩散系数(D*)、f与MVD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的诊断效能。结果 BPH组患者D显著高于PCa组,D*和f(不含b=800 s/mm^2)显著低于PCa组(P<0.05);两组f(含b=800 s/mm^2)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相较于中高危组,低危组患者D*、f(含b=800 s/mm^2)和f(不含b=800 s/mm^2)显著较高,D显著更低(P<0.05)。BPH组MVD显著低于PCa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BHP组f值与MVD呈正相关(r=0.772,P<0.05),PCa组D*与MVD显著正相关(r=0.784,P<0.05)。ROC曲线发现,D值的最佳诊断阈值为0.9×10^-3 mm^2/s,特异度为86.0%,敏感度为94.1%。结论 IVIM-MRI在前列腺良恶性及恶性肿瘤的严重程度诊断中有着很好的价值,扩散系数D的降低和灌注分数f的升高都是前列腺癌诊断的明显标志。
- 宋曼陈识周小彪
- MRI与CT诊断不同病理分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准确率比较观察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对比分析MRI与CT诊断不同病理分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准确率。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2例前列腺癌患者,分别给予MRI与CT诊断,对比两种方式诊断前列腺癌不同病理分期的准确率。结果针对A/B期,MRI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C/D期,MRI诊断准确率略高于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与CT均可用于诊断前列腺癌不同病理分期,然而,就A、B期前列腺癌,MRI诊断准确率更高,值得广泛推广。
- 陈识宋曼
- 关键词:MRI病理分期前列腺癌准确率
- 低剂量CT检查泌尿系统结石中迭代重建技术对CT图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低剂量CT检查泌尿系统结石中迭代重建技术(ASIR)对CT图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泌尿系统结石诊断治疗的400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两组均行CT扫描,对照组常规剂量扫描,观察组低剂量扫描,所有取得图像采用滤过反投影技术(FBP)及ASIR技术进行处理。比较两组在FBP及20%、40%、60%、80%ASIR处理下图像质量评分及图像噪声水平(脂肪、肝右叶、腰大肌),80%ASIR处理下结石位置及大小诊断准确率及辐射剂量。结果:观察组在FBP及20%、40%、60%、80%ASIR处理下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图像在80%ASIR处理下结石位置和大小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剂量指数(CTDI)、CT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辐射剂量(E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FBP、20%ASIR、40%ASIR、60%ASIR、80%ASIR处理方法下,观察组脂肪、肝右叶、腰大肌的噪声均高于对照组(P<0.05),噪声随处理方法均呈现依次降低的状态,但观察组80%ASIR条件下的脂肪、肝右叶、腰大肌的噪声与对照组FBP条件下的噪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T扫描80%ASIR处理下对CT图像质量影响最小,保证诊断的准确度,同时降低患者所受辐射。
- 陈识宋曼
- 关键词:低剂量泌尿系统结石图像质量
- MSCT多期增强扫描配合血清标志物检测在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 2022年
- 目的:分析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断时,利用MSCT多期增强扫描配合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价值。方法: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将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实施MSCT多期增强扫描配合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铁蛋白(SF)、糖类抗原125(CA125)]检测,观察效果。结果:MSCT多期增强扫描配合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铁蛋白(SF)、糖类抗原125(CA125)]检测特异度、敏感度与准确度均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果。结论:MSCT多期增强扫描配合血清标志物检测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具有显著价值。
- 许晶李英丽宋曼庄雄杰
- 关键词:血清标志物原发性肝癌疾病诊断
- 核磁共振检测胎儿脑组织结构畸形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情况及侧脑室增宽与中枢神经异常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 探究核磁共振(MR)检测胎儿脑组织结构畸形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情况,分析侧脑室增宽与中枢神经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4年1月—2019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MR提示胎儿脑组织结构畸形的97例孕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MR对胎儿脑组织结构畸形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分析检查情况和侧脑室增宽与中枢神经异常的相关性。结果 97例孕妇胎儿出生后检查或尸检确诊92例,确诊率为94.85%;而经MR检查检出脑组织结构畸形阳性87例,检查准确度为90.72%[(85+3)/97],与金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78,P>0.05),诊断灵敏度为92.39%(85/92)、特异度为60.00%(3/5)、阳性预测值为97.70%(85/87)及阴性预测值为30.00%(3/10)。脑组织结构畸形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中,侧脑室增宽54例,占62.07%(54/87),其中孤立性侧脑室增宽46例,占52.87%(46/87),侧脑室增宽合并中枢异常8例,占9.20%(8/87);小脑延髓池增宽20例,占22.99%(20/87),其中大枕大池6例,占6.90%(6/87),灰质异位7例,占8.04%(7/87),第四脑室孔闭塞综合征4例,占4.60%(4/87),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3例,占3.45%(3/87);前脑无裂畸形6例,占6.90%(6/87);脉络丛囊肿5例,占5.76%(5/87)及其他2例,占2.30%(2/87)。MR显示侧脑室增宽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孤立性侧脑室增宽、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在单、双侧侧脑室增宽和侧脑室后角内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R应用在胎儿脑组织结构畸形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检查中有较高的检出率,特别是对于侧脑室增宽和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有较高的价值,通过检查可了解侧脑室增宽与中枢神经异常的关系,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 宋曼王晓红陈识
-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 DWI在诊断早期前列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 2022年
- 目的:分析早期前列腺癌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接收的18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DW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准,分析DWI检查方法诊断早期前列腺癌的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结果:病理学诊断结果为:180例疑似前列腺癌(PCa)患者中,阳性有63例,阴性有117例。DWI诊断结果:真阳性56例、假阳性20例、真阴性97例、假阴性7例;DWI诊断结果准确度(97.22%)、敏感度(96.83%)、特异度(97.44%)与病理学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DWI在诊断早期前列腺癌中具有无创性、准确度等优势,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陈识宋曼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前列腺癌
- 双源CT鉴别诊断肾细胞癌不同病理类型的临床价值
- 2022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在鉴别诊断肾细胞癌不同病理类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2例肾细胞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经肾穿刺活检、手术病理学确诊。62例患者均行双源CT检查,记录肾细胞癌的病理类型及细胞排列结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肾细胞癌患者的DSCT扫描征象。结果:不同病理类型肾细胞癌的DSCT平扫密度、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06、2.514,P=0.592、0.473)。不同排列结构的肾细胞癌DSCT平扫密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4.782,P=0.188);不同排列结构的肾细胞癌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486,P=0.000);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皮质期、实质期DSCT值均高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透明细胞癌的均匀强化方式占比低于其他亚型肾细胞癌,不均匀强化方式占比高于其他亚型肾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在肾细胞癌不同病理类型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高,通过分析双源CT多期增强扫描的征象能对肾细胞癌不同病理类型的特征进行较为直观地反映,为临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 许晶庄雄杰李英丽宋曼
- 关键词:多期增强扫描肾细胞癌病理类型
- 腔内修复术治疗非复杂性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单中心近中期结果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评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与单纯药物治疗非复杂性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TBAD)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3例非复杂性A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8例,女性85例;年龄(60.3±10.2)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治疗组(药物组,67例)和腔内修复术治疗组(TEVAR组,136例)。分析两组患者手术资料和随访资料,评估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干预率。结果203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7±1.8)年(范围:3~84个月)。随访期间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3%(31/203),再干预率为10.3%(21/203),死亡率为6.4%(13/203)。TEVAR组主动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6.9%比9.6%;P<0.05)、再干预率(19.4%比6.6%;P<0.05)、死亡率(13.4%比2.9%;P<0.05)均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药物组相比,TEVAR组主动脉夹层破裂(7.5%比1.5%;P<0.05)、逆撕A型夹层(4.5%比1.5%;P>0.05)均未显示出更高的发生率。结论TEVAR治疗非复杂性ATBAD安全、有效。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非复杂性ATBAD患者接受TEVAR治疗显示出更好的近中期效果。
- 林明辉郭宏伟周小彪宋曼程刚毅单忠贵
- 关键词:腔内修复术并发症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早中期结果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分析接受不同锚定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早中期结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TEVAR治疗的147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近端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将患者分为两组:≤2 cm则支架锚定于Zone 2(Zone 2组,40例);>2 cm则支架锚定于Zone 3(Zone 3组,107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及随后每年CTA资料,评估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主要是内漏的发生率)和再次干预率。结果Zone 2组年龄低于Zone 3组[(57±9.3)岁比(61±10)岁,t=2.04,P=0.04]。全组患者随访时间(37.8±20.5)个月(范围:6~77个月)。共18例患者TEVAR术后出现并发症,Zone 2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Zone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5%(11/40)比6.54%(7/107),χ2=11.90,P=0.001];其中10例患者发生内漏,Zone 2组内漏发生率高于Zone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6/40)比3.74%(4/107),χ2=5.82,P=0.025]。共12例患者接受再次干预治疗,Zone 2组再次干预率高于Zone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8/40)比3.74%(4/107),χ2=10.27,P=0.003]。结论与支架锚定于Zone 3的TEVAR比较,支架锚定于Zone 2的TEVAR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手术干预率更高。
- 周小彪林明辉宋曼郭宏伟程刚毅单忠贵
- 关键词:外科手术内漏主动脉夹层
- MRI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调研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诊的5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患者--过程中,同期抽调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本次研究。全部患者均在入院后均进行MIR检查及CT检测,统计与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MIR的阳性率为98.00%(49/50),对照组的阳性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中MRI异常率与CT异常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显著。结论: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有重要的意义,提高疾病的诊断率,缩短检查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
- 宋曼周小彪
- 关键词:核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