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在历史的节点——以李凌经历的六大历史事件为例
- 2024年
-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李凌,是中国近代新音乐运动思潮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历史发展中,李凌参演和普及《黄河大合唱》,创办《新音乐月刊》,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发展,建设中国音乐学院,论辩轻音乐、流行音乐、新潮音乐及提倡广东音乐。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任何一宗均使他名垂青史。足见,历史选择了李凌,使其站在历史节点。本文通过李凌经历的历史事件,阐释其于事件背后的不凡意义。
- 李岩李岩
-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轻音乐流行音乐新潮音乐广东音乐
- 琵琶曲《春蚕》的演奏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琵琶曲春蚕是琵琶音乐中技术性与哲理性兼备的一首乐曲。作者在创作中开发了很多新技巧,这种创新既带来了新的音响效果,又极大的丰富了琵琶的音乐语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以乐曲的整体介绍与演奏分析为目的而撰写。
- 李岩
- 关键词:春蚕演奏分析
- “天音”版民族歌剧《二泉》新生暨育人模式探析
- 2024年
- 2024年7月8日至11日,天津音乐学院民族歌剧《二泉》在天津大剧院隆重上演。这次演出活动,不仅致力于精准再现和致敬经典,还利用此次实践机会构建了一种融“产教学演研”的全面育人模式。从中,不仅让学生在参与歌剧制作和表演过程中掌握了必要的技术,更通过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复杂性及舞台实践的多变性,深入地理解了艺术作品背后的情感深度和文化责任。
- 李岩冯喜超
- 重识萧友梅《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实施复兴国乐报告》的历史意义
- 2023年
- 文章将1943年7月3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以萧友梅1939年6月《复兴国乐我见》为底本之《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实施复兴国乐报告》为案例,钩沉出一系列质点:1.《报告》与《复兴国乐我见》之异同?2.《报告》真正的“主人”?3.《报告》之“历史背景”?4.《报告》中所涉国乐、新国乐、民乐、旧乐之意指?从而透视出已故萧友梅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汪伪”国民政府旧同事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进而认为:《报告》的撰写,虽陈洪“参与”,但“授意者”为萧友梅,加之陈洪的学术乃至行政职务——国立音专教务长无法承担抑或超越萧友梅国立音专校长职权,故《报告》之“版权”应为萧友梅。再者,《报告》中“国立音专”之“故名”重提、废除治外法权及法西斯联盟(“铁三角”德意日)“唱衰”之1943年景观,均体现了萧友梅“复兴国乐计划报告”之宏大国乐复兴设想及“国立音专”身份重提与陪都时期国民政府“国家话语”之“绑定”,进一步坐实了萧友梅《报告》的“归属权”。最后,通过《报告》蕴含的国乐、新国乐、旧乐、民乐四对概念,辨析萧友梅与陈洪于其中之异同,进而勾勒出萧友梅、陈洪基于“时局”考量的“时代精神”特性,从而以文化自信谋求国乐复兴,乃《报告》的历史意义与启示。
- 李岩
- 关键词:萧友梅国乐
- 天音版《同心结》礼赞
- 2023年
- 198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为志愿军赴朝参战30周年,歌剧《同心结》原创版诞生(当年上演并被拍成电影),以黄继光烈士的事迹为主要线索,其一众编剧、作曲、导演、演员,均为老资格、有实力的精兵强将;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同心结》艺术顾问乔佩娟协调,该剧进行了复排(由文化与旅游部艺术司组织各专家、四川交响乐团、四川歌舞剧院排练、演出)。
- 李岩
- 关键词:歌舞剧院艺术顾问志愿军
- 克莱斯勒与海菲茨来华巡演钩沉
- 2023年
- 1923年,弗里茨·克莱斯勒与雅沙·海菲茨两位小提琴巨匠相继来华,并在沪举办首演。今正逢克、海来华首演百年,本文将以其首演为线索,对震撼一时的音乐演出活动始末予以钩沉,将相关史实细节加以阐述,以再现昔时演出之盛况,分析相应的文化意义。
- 潘一鸣李岩
- 关键词:克莱斯勒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