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泉
- 作品数:11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芒果苷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 2025年
-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有一定效果,但仍存在局部氧化应激环境导致移植细胞存活率低、细胞移植效率不佳等问题。目的:探究芒果苷在氧化应激状态下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取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浓度梯度0,20,40,80,160μmol/L加入芒果苷孵育2 h,然后加入含400μmol/L H_(2)O_(2)的无血清L-DMEM培养基及相应浓度的芒果苷继续培养12 h及24 h,以常规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正常对照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情况,按照试剂盒操作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及过氧化氢酶水平。结果与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_(2)O_(2)组细胞的存活能力显著降低(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水平显著降低(P<0.01),丙二醛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H_(2)O_(2)组相比,芒果苷组细胞的存活能力显著升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水平显著升高(P<0.01),丙二醛水平显著降低(P<0.01)。芒果苷在20μmol/L浓度以上表现出浓度依赖性的抗氧化应激保护活性,且在160μmol/L以下无细胞毒性。结果表明,抗氧化剂芒果苷可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抗氧化活性,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提供一种新的预处理策略。
- 李晓峰赵朵欧阳钦庞子翔李育泉陈前芬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芒果苷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丙二醛
- 经前方入路结合阻挡钢板螺钉治疗累及四边体髋臼骨折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经前方入路结合阻挡钢板螺钉治疗累及四边体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6例累及四边体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1~66岁[(45.3±10.6)岁]。按照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9例,前方+后半横骨折6例,前柱骨折1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9例,腹直肌外侧入路7例,复位骨盆及髋臼骨折,均使用3.5 mm皮质骨全螺纹钉或钢板阻挡四边体骨折块内移。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价标准评估术后3、12个月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24个月[(16.1±2.9)个月]。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切口长12~26 cm[(18.6±4.0)cm];腹直肌外侧入路手术切口长8~15 cm[(10.7±2.3)cm]。手术时间107~215 min[(159.2±27.8)min],术中出血量200~2 300 ml[(853.1±489.7)ml]。术后第2天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9例,良7例。术后3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为11~18分[(15.2±2.2)分],其中优4例,良7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69%;术后12个月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为13~18分[(16.9±1.4)分],其中优7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为94%。术后12个月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高于术后3个月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P<0.05)。切口脂肪液化、膀胱损伤、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及异位骨化各1例,无内固定物松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经前方入路结合阻挡钢板螺钉治疗累及四边体髋臼骨折,骨折复位满意,可有效防止髋臼四边体骨折移位,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 刘伟程建文唐士婷杨志谭桢石小荣李育泉韦东磊胡峰赵劲民
- 关键词:髋臼内固定器
- 皮下内置外架系统微创治疗Tile C1、C2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 2022年
- 探讨皮下内置外架(Internal Fixator,INFIX)系统微创治疗Tile C1、C2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应用及疗效。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32例新鲜Tile C1、C2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骨盆后环损伤均采用骶髂螺钉固定,根据骨盆前环固定方式分为INFIX组和钢板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前环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应用Matta放射学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定骨盆功能。结果表明:INFIX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钢板组(P<0.05);术后2 d、1周、1个月INFIX组VAS明显低于钢板组(P<0.05),而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疼痛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Matta放射学标准评估INFIX组优良率高于钢板组(P<0.05);末次随访骨盆Majeed功能评分INFIX组优良率与钢板组相似(P>0.05);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知,INFIX与钢板螺钉内固定均可有效治疗Tile C1、C2型骨盆骨折,术后功能恢复均良好,但INFIX内固定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少等微创优势。
- 李木文胡峰程建文谭桢李育泉刘伟
- 关键词:骨盆骨折固定术骶髂螺钉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细胞实验研究土茯苓抗骨质疏松的机制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细胞实验探索土茯苓治疗骨质疏松的可能机制。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土茯苓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筛选骨质疏松的靶点,两者取交集获取共同靶点然后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进行GO功能注释富集分析(GO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采用MC3T3-E1成骨细胞系分化实验验证土茯苓对骨分化的作用。结果:预测到土茯苓129个有效靶点和骨质疏松相关靶点2287个,共同靶点68个。GO分析涉及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趋化因子受体结合、核受体活性。KEGG富集分析显示,靶点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细胞实验表明土茯苓可以促进MC3T3-E1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的表达。结论:土茯苓可能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从而防治骨质疏松。
- 高诗尧宁超章镇宇李育泉黄林科谭桢
- 关键词:土茯苓网络药理学骨质疏松成骨细胞
- Ponseti方法治疗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疗效分析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评价Ponseti方法治疗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3年1月门诊就诊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3周至12个月)130例(共192足)。108例(158足)完成随访,患儿按月龄分成小婴儿组(≤6个月)和大婴儿组(>6个月,且≤12个月),均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使用Diméglio分类和评分方法评估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平均随访(5.37±1.06)(4~8)年后,患儿总体优良率为92.41%,小婴儿组和大婴儿组优良率分别为92.59%和9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婴儿组4足、大婴儿组8足,共12足,因未能坚持穿戴矫形支具,出现不同程度畸形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大婴儿组比较,小婴儿组平均打石膏次数少,跟腱切断百分比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nseti方法是治疗3周至12个月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出生6个月内开始治疗,畸形更易矫正;依从性差、未能坚持穿戴矫形鞋是畸形复发的主要原因。
- 李育泉钟彰宁廖世杰陆荣斌赵劲民丁晓飞
- 关键词:马蹄足畸形
- 一种肱骨髁上骨折导板组件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肱骨髁上骨折导板组件,包括尺侧导板和桡侧导板,尺侧导板位于肱骨远端的尺侧,桡侧导板位于肱骨远端的桡侧侧,尺侧导板和桡侧导板之间通过横联连接,桡侧导板一侧的底端分别设有第一钉套管和第二钉套管,从第一钉套...
- 郑立高明李育泉赵劲民
- 文献传递
- 一种纳米酶Mn<Sub>3</Sub>O<Sub>4</Sub>-PDA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 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酶Mn<Sub>3</Sub>O<Sub>4</Sub>‑PDA的制备方法与应用,包括以下步骤:S1.将乙酸锰与水合肼同时加入超纯水中,搅拌16‑20小时后离心8‑12分钟,弃去上清液后将沉淀重悬,同样...
- 高明郑立李育泉杨俊旭雷豆豆姚宜商宜丰武晓帅王哲伟李谊宸
- 一种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听小骨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听小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采用3D建模方法建立通用型听小骨的三维模型,步骤二,根据个体差异对听小骨通用型三维模型的参数进行修正得到符合个体差异的修正参数;步骤三,根据听小骨的三...
- 赵劲民郑立周波李育泉黄建成
- 文献传递
- Ponseti方法治疗婴儿期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大于6月龄和小于6月龄患儿的疗效分析
- 目的:对1周岁内开始应用Ponseti方法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进行疗效分析,评价该方法在婴儿期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随访2008年10月~2013年1月门诊就诊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3周~...
- 李育泉
- 关键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婴儿期PONSETI方法
- 文献传递
- 微创Kessler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评价应用微创Kessler缝合的方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39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患者资料,手术中采用横行小切口显露跟腱断端,Kessler缝合法经皮缝合修复断裂跟腱,35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19个月(6~24个月)。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及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37 min,切口总长度平均3.1 cm,无腓肠神经损伤、切口不愈合、伤口感染、皮肤粘连、跟腱再断裂等并发症;按照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评价:优33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微创Kessler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的优点,大大降低了传统开放跟腱修复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可有效避免术中腓肠神经损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治疗方法。
- 胡峰李育泉刘伟谭桢杨志
- 关键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微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