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干扰素
  • 3篇肝炎
  • 2篇炎症
  • 2篇乙肝
  • 2篇栓塞
  • 2篇注射液
  • 2篇慢性
  • 2篇化疗
  • 2篇肝动脉
  • 2篇肝硬化
  • 2篇Α-干扰素
  • 2篇病毒
  • 1篇代偿
  • 1篇丹参
  • 1篇丹参注射液
  • 1篇蛋白
  • 1篇动脉化疗
  • 1篇动脉化疗栓塞
  • 1篇动脉化疗栓塞...
  • 1篇动脉栓塞

机构

  • 9篇南阳医学高等...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商丘市第一人...

作者

  • 9篇郭春霞
  • 6篇杨振浩
  • 4篇王芳芳
  • 4篇王琪
  • 3篇张国范
  • 2篇张玉
  • 1篇何行昌
  • 1篇余祖江
  • 1篇赵建兰
  • 1篇潘延凤
  • 1篇张国范
  • 1篇刘婉君

传媒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实用肝脏病杂...
  • 2篇临床研究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保健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HBV感染原发性肝癌患者GP73和AFU与25(OH)D3及其与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原发性肝癌(PLC)患者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α-L-岩藻糖苷酶(AFU)、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及其对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月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TACE的PLC患者185例,根据术前HBV感染情况分为HBV组(n=79)和非HBV组(n=106),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血清GP73、AFU、25(OH)D3水平,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2及3年复发转移率,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P73、AFU、25(OH)D3对PLC患者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HBV组术前血清GP73、AFU水平均高于非HBV组(P<0.05),血清25(OH)D3水平低于非HBV组(P<0.05);PLC合并HBV感染高载量组术前血清GP73、AFU水平均高于低载量组(P<0.05),血清25(OH)D3水平低于低载量组(P<0.05);HBV组TACE术后1、2及3年复发率高于非HBV组(P<0.05),PLC患者TACE术后复发转移组血清GP73、AFU高于未复发转移组(P<0.05),25(OH)D3低于未复发转移组(P<0.05);血清GP73、AFU、25(OH)D3诊断PLC患者TACE术后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8、0.798和0.797,三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892,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HBV感染、GP73、AFU及25(OH)D3是TACE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HBV感染与PLC患者TACE术后复发转移相关,其可能通过影响PLC患者GP73、AFU及25(OH)D3表达发挥作用,针对性予以HBV抗感染治疗可能利于降低TACE术后复发转移风险。
王芳芳张国范王琪郭春霞杨振浩
关键词:肝动脉栓塞化疗术高尔基体糖蛋白73Α-L-岩藻糖苷酶
白细胞介素-13、TGF-β1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2010年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3(IL-13)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ELISA方法检测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3、TGF-β1及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C Ⅲ),透明质酸(HA)的的含量变化,同时纳入30例年龄、性别配对的正常对照.结果 慢性乙肝轻度、慢乙肝中、重度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13 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HA、PC Ⅲ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43,0.38,0.45,P均<0.01),同时 IL-13与TGF-β1呈正相关(r=0.57,P<0.01).结论 血清IL-13可作为反映肝内炎症活动性及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张国范赵建兰郭春霞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慢性乙型肝炎纤维化形成乙肝后肝硬化肝内炎症
干扰素雾化吸入对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3年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FMD)治疗中,干扰素雾化吸入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68例HFMD患儿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参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提供雾化吸入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前研究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均于参照组;研究组患儿治疗有效率(94.12%)优于参照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且研究组各项指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免疫功能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雾化治疗HFMD,症状缓解显著,并且患儿免疫功能提高,炎性因子水平显著降低,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同时缩短了住院时间。
张爱云郭春霞杨振浩
关键词:手足口病雾化吸入治疗干扰素炎症因子
PHGF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用PHGF治疗,研究组42例在PHGF基础上采用黄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86%)较对照组(73.81%)高(P<0.05);两组治疗8周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层黏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IV-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52%)与对照组(4.76%)相当(P>0.05)。结论:PHGF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抑制肝纤维化,提升免疫功能,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郭春霞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促肝细胞生长素黄芪注射液肝功能
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换用α干扰素治疗临床疗效随访研究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对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换用干扰素治疗,为临床上针对长期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的CHB患者提供一种可行的安全停药方案。方法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治疗的CHB患者120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时间为7~11(8.4±2.6)年。6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口服恩替卡韦与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治疗12 w,然后单独应用干扰素α2b至48 w,而60例对照组则继续口服恩替卡韦至48 w。两组均随访观察24 w。结果在停药随访24 w时,观察组病毒学复发率为11.7%,生化学复发率为8.3%,黄疸发生率为1.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0%、43.3%和13.3%(P<0.05);观察组血清HBs Ag和HBe Ag转阴率分别为18.3%和21.7%,而对照组无血清HBs Ag和HBe Ag阴转病例(0.0%和0.0%,P<0.05);观察组血清HBV DNA复阳10例(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例(70.0%,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Bs A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治疗24 w、48 w和停药24 w时,观察组血清HBs Ag水平分别为(1944.7±268.6)IU/ml、(530.7±261.3)IU/ml和(512.4±176.7)IU/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080.4±255.1)IU/ml、(3087.1±264.1)IU/ml和(3148.5±212.3)IU/ml,P<0.01】。结论针对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治疗有停药要求的CHB患者,在给予人干扰素α2b巩固治疗后,可在严密观察下停药,临床预后比较好。
王芳芳张国范郭春霞杨振浩潘延凤余祖江
关键词:恩替卡韦Α-干扰素
递增剂量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应用递增剂量α-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给予60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干扰素-α 2b 2 MU皮下注射,1次/d,利巴韦林600~1000mg,d,1-4w后将干扰素的剂量逐渐提高到4MU,1次/d,连续2W,随后将其改为6MU,1次/2d。所有患者治疗120W,随访24w。采用基因测序法对HCV进行基因分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清HCVRNA。结果60例患者基线血清HCVRNA为(4.3±2.1)lg IU/ml,在治疗24w和96w时分别降至(2.1±0.2)lg IU/ml和(1.8±0.3)lg IU/ml(P〈0.05);52例1b型感染者快速病毒学应答、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30.8%、75.0%、78.8%和73.1%,而8例2a型感染者则分别为62.5%(P〈0.05)、75.0%、87.5%和87.5%。结论递增剂量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个体化抗病毒治疗可以使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益,但本组非1b型感染者较少,研究结论需进一步证实。
张国范王芳芳郭春霞杨振浩王琪刘婉君
关键词:丙型肝炎肝硬化利巴韦林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并构建影响因素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5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TACE治疗的7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57例和未感染组689例,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炎症因子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57例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68株病原菌,主要感染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有腹水、术中出血量≥500 ml、住院时间>20 d、抗菌药物应用时间≥7 d为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Logit(P)>11.96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32.结论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可引起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其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有腹水、术中出血量≥500 ml、住院时间>20 d、抗菌药物应用时间≥7 d,据此构建的模型预测价值较好.
王琪张玉王芳芳郭春霞杨振浩何行昌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医院感染病原菌影响因素
纤溶酶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纤溶酶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1月南阳市某医院诊治的80例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纤溶酶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胸腔积液消失时间及治疗前后的胸膜厚度、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凝血酶时间(TT)]。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3)。观察组患者胸腔积液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40,P<0.001)。2组患者治疗后胸膜厚度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FI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PT及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溶酶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效果显著,可促进胸腔积液吸收,减轻胸膜肥厚,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郭春霞杨振浩王琪
关键词:包裹性结核性胸膜炎复方丹参注射液纤溶酶
富马酸替诺福韦在治疗低病毒载量慢性乙肝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2024年
目的探究低病毒载量慢性乙肝(CHB)患者的治疗期间应用富马酸替诺福韦(TDF)的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4月至2024年1月期间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诊治的72例低病毒载量CHB患者,其均符合低病毒载量的治疗标准,依据用药计划的差异,将其分为研究组(n=36,TDF)、对照组(n=36,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以及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7.22%)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乙肝e抗原(HBeAg)转阴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病毒载量CHB患者治疗期间应用TDF较为理想,能够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总胆红素、ALT等肝功能相关指标,进而优化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闫怡儒张玉郭春霞
关键词:慢性乙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