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晨
- 作品数:12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智慧农业驱动农业现代化对策——以湖北省智慧农业建设发展为例被引量:3
- 2024年
-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基地建设是农业科技组装集成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向市场和农户推广的转换器。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基地是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重要指示,是新发展阶段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乡村战略的必然要求。以推进湖北省智慧农业发展进程、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基地的例子切入,研究其建设现状和建设思路,深入分析国内外智慧农业战略部署与湖北智慧农业发展需求,剖析湖北省智慧农业发展基础与短板,梳理国内外智慧农业发展有益经验,阐述智慧农业发展驱动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可以为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基地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借鉴。
- 张一博张一博马晨
- 关键词:农业大数据现代农业
- 我国作物种业数字化发展:成效、困境与前瞻被引量:6
- 2022年
- 种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产业,推动种业振兴已经成为我国战略科技体系构建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任务之一。数字科技在种业全产业链的不断渗透为种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育种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综合化、管理信息化、技术装备精准化带来了新途径。我国已初步实现数字技术与育种、繁种制种、产业推广等多方面的融合,但对比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智能设计育种“4.0时代”的现状,我国育种技术研发仍处于种业“2.0时代”至“3.0时代”之间,“育、繁、推、管、服”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依然突出。面对智能化、精准化等发展态势,应重点鼓励数字科技与分子育种、常规育种技术的融合创新研究,全面铺开商业化育种软件与平台的应用,推动种业数字化营销、推广、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全面建立。
- 范贝贝李瑾马晨
- 关键词:作物育种
- 关于我国智能农机装备发展的几点思考被引量:14
- 2023年
- 智能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通过梳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智能农机装备发展的经验,研究认为农业发达国家在构建本国智能农机装备产业技术体系中,均结合了本国“三农”特色,并突出政府与市场两大主体在研发推广中的关键作用。立足我国农机装备智能化转型的历史维度,研究发现我国智能农机装备经历了由实验室研发、关键技术攻关、点状示范向主要领域规模化应用的演变趋势,面临着农机农艺与农具融合不紧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集中度不高,以及人才储备不充足等问题。未来我国智能农机装备发展的重点在于大力加强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创新、规模化应用与智能化制造,尤其要支持研发制造与集成推广一批适应我国不同耕作制度、不同地域类型的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本文建议从创新平台建设、配套政策创新、产业集群发展、人才队伍培育等方面共同发力,助推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 赵春江李瑾冯献马晨
-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
-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四链”融合机理分析——以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为例
- 2024年
- 首先,在界定“四链”融合本质内涵的基础上,以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农高区”)为例,对农高区“四链”融合的内在机理进行剖析。研究表明,“四链”深度融合的本质是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有机融合方式促进创新要素与资源汇聚,不断提升区域产业创新力与竞争力,形成持续高效运行的区域创新生态。研究认为,创新链是产业链发展的动力之源、是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价值增值的基础,产业链是创新链落地生根的载体,创新链产业链协同是“四链”融合的核心,资金链和人才链是支撑,围绕产业链创新链精准配置资金链和人才链是根本保障,通过打造“四链”融通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助于实现农高区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
- 冯献李瑾范贝贝曹冰雪马晨
-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学理逻辑、评价与策略——以四川省为例
- 2024年
- 立足数字化视角,围绕数字化的核心要素及特征,阐述了数字化打破乡村治理壁垒、提高乡村治理效能的学理逻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涵盖4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的乡村治理数字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四川省为例,对其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进行指标评价。经测算,四川省乡村治理数字化综合实现程度为71.73%,整体处于乡村治理数字化初级发展阶段;从维度来看,乡村党建数字化的实现程度最高,达74.94%;从区域来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乡村治理数字化实现程度为74.81%,引领四川全省乡村治理数字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优化升级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探索数字化应用场景、重视多元参与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开展乡村数字治理试点示范等方面提出优化升级策略,助推四川省乡村治理数字化发展。
- 马晨马晨李瑾
- 关键词:评价指标
- 基于工程科技视角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战略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开展乡村治理现代化战略研究对于明晰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中长期战略部署方向、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立足工程科技创新视角,剖析了乡村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其对工程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详细分析了工程科技赋能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中长期战略构想、战略路径与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现阶段中国乡村治理面临着治理过程碎片化、治理主体不协同、治理方式不科学、治理成本较高昂、治理效率不均衡等问题。2)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乡村治理工程科技取得积极进展,亟需积极发挥工程科技在夯实乡村治理物质基础、提升乡村治理综合效能、精准对接多元主体需求方面的作用,从工程科技战略层面谋划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子。3)面向2050年,在乡土中国向城镇中国、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转变进程中,建议聚焦乡村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环境治理等乡村治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工程科技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积极构建起“政策环境支撑、现代科技支撑、工程项目支撑、高素质人才支撑”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支撑体系,助力实现党建引领下的乡村自治、德治、法治与智治相融合的现代化治理目标,支撑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实现。4)建议从顶层设计、科技立项、企业经营、农民参与、工程试点、人才支撑等方面推动乡村治理工程科技的落地转化。
- 冯献李瑾曹冰雪范贝贝马晨
- 关键词:乡村治理
- 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被引量:1
- 2024年
- 伴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数字科技加速向农业农村各领域渗透应用,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重大机遇。但是,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现有研究中数字科技对整体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缺乏理论阐释,由此可能造成夸大或者弱化数字科技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后果,影响数字科技、乡村振兴、数字乡村等相关政策的制订。在梳理数字科技概念与研究边界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科技的4个发展特征,结合乡村振兴的实现目标,理论阐述了数字科技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剖析了以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乡村背景下数字科技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实现路径。
- 马晨马晨
- 农民数字素养对其数字乡村参与的影响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作为数字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的数字化认知普遍较差,数字化“新农具”的操作应用能力普遍不强,直播电商等“新农活”的参与能力较弱,本研究旨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动其更加积极主动投身到数字乡村这一伟大实践中。【方法】在梳理国内外文献和对北京13个涉农区1500位农民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数字意识、数字通用素养、数字技术素养等6个维度搭建农民数字素养体系,并基于KAP模型构建“农民数字素养-对政府数字服务满意度-农民数字乡村参与行为”理论模型,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索农民数字素养影响数字乡村参与的作用路径,提出激发农民参与数字乡村的相关政策建议。【结果】(1)农民的数字素养提升其数字乡村参与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2)农民对政府数字服务的满意程度会间接影响其对数字乡村的参与程度;(3)数字化基础设施在农民数字素养影响农民数字乡村参与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结论】扎实推进数字乡村,让农民多参与、广收益,一是要通过构建农民数字素养培训体系和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培训等方式大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二是要通过加强优质农村服务资源供给与共享和推动服务多元化参与等方式强化农村数字化服务水平,三是要通过强化农村网络承载能力和推动现有技术设备“适农化”改造等方式不断完善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 马晨马晨李瑾
- 关键词:农民
- 基于信息平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在对北京市大兴区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农户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建设的目标与技术基础,深入分析了北京大兴区基于信息平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情况,梳理了当前大兴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虽然目前大兴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力还有待提高。
- 马晨李瑾张正
-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
- 我国乡村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战略研究被引量:15
- 2022年
- 乡村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作为我国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是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需要,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我国22个省份乡村公共服务治理情况的调研,梳理了乡村公共服务治理的历史演进与制度变迁,剖析了乡村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面向2050年的乡村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发展路线图和重点任务。研究发现,当前乡村公共服务治理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亟需深入推进乡村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后续的重点任务为:构建城乡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改善乡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乡村社会保障体系。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切实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应明确乡村公共服务重点治理对象与供给清单,加快推进乡村公共服务治理的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推进乡村公共服务治理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 马晨马晨李瑾赵春江孙宁张骞冯献曹冰雪
- 关键词:乡村治理多元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