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孟焕

孟焕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页岩
  • 1篇页岩型
  • 1篇油藏
  • 1篇致密油藏
  • 1篇渗流
  • 1篇松辽盆地
  • 1篇吞吐
  • 1篇盆地
  • 1篇热力学
  • 1篇可动油
  • 1篇孔隙
  • 1篇孔隙度
  • 1篇扩散
  • 1篇核磁
  • 1篇核磁共振
  • 1篇CO
  • 1篇层型
  • 1篇磁共振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石油长庆...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3篇李海波
  • 3篇孟焕
  • 2篇杨正明
  • 1篇郭和坤
  • 1篇邢济麟
  • 1篇沈瑞
  • 1篇薛伟

传媒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热力学平衡方程的孔隙度实验方法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为研究气测孔隙度实验方法在分析页岩样品存在的问题,根据气体传质方程和质量守恒方程,结合全尺度孔径分布特征,定性分析影响孔隙度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改进完善气测孔隙度实验方法。结果表明:孔隙内外热力学平衡是气测孔隙度精度主要影响因素,相对密度与平衡时间成指数关系;增大压力和减小样品大小有利于提高分析效率和测试精度,但对纳米孔隙发育的岩石,建议选择减小样品大小的技术方法;对比模拟结果和实验分析结果,常规分析方法试验结果偏小,样品偏小约70%;长宁-威远区块结果表明直径为2.5 cm的规则样品分析时间不低于4 000 s,当分析时间设定为300 s时,样品粒径不超过0.6 cm。
姜柏材郭和坤沈瑞李海波孟焕
关键词:孔隙度扩散渗流页岩
松辽盆地页岩油藏可动油特征研究
2024年
针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藏19块岩样,开展高速离心和核磁共振实验,建立储层可动油评价方法,揭示目标页岩油藏可动油特征;结合高压压汞实验和扫描电镜实验,从孔隙结构角度分析目标油藏可动油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降低,实验岩心T 2谱右峰比例减少,可动油变少。区块一岩心可动油百分数平均17.88%,区块二岩心可动油百分数平均14.56%;不同渗透率岩心均含有一定量微米级渗流通道,两区块岩心中微米喉/缝控制的可动油分别为9.34%和5.7%;0.10~1.0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例较低,区块一平均为4.05%,区块二平均为3.22%;小于0.1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例区块一为4.49%,区块二为5.64%。区块一大于1.0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区块二更高,区块二小于0.1μm喉道控制的可动油比例较高。高压压汞表明,目标页岩油储层有一定比例较大喉道发育,但基质喉道总体非常小,主要喉道分布在5~30 nm,6块岩心平均喉道半径为30 nm,储层喉道分布和可动油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喉道分布特征决定了可动油的分布特征。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目标页岩油藏基质致密、喉道小,多数孔隙呈孤立状,部分储层发育裂缝隙、间裂缝等微裂缝,非均质性强;储层发育一定比例微裂缝,因此离心力较小时能驱出一定量的原油,但储层基质整体致密,喉道小,导致其总可动油比例较低。
黄千慧李海波邢济麟杨正明薛伟姚兰兰杜猛孟焕
关键词:核磁共振
页岩(致密)油藏注CO_(2)吞吐作用距离实验被引量:1
2024年
为了明确页岩(致密)油藏注CO_(2)吞吐开发效果,基于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14块页岩(致密)岩样开展了室内CO_(2)吞吐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获得岩样吞吐不同阶段的T2谱;通过分析不同状态下岩心内油的T2谱变化,获得CO_(2)吞吐采出程度与吞吐时间的关系,确定岩心注CO_(2)单位吞吐距离所需时间,并结合现场计算储层注CO_(2)吞吐的有效作用距离。结果表明:随渗透率的降低,注CO_(2)吞吐单位距离所需时间有明显增大的趋势;鄂尔多斯盆地岩心单位吞吐距离所需时间与渗透率时间呈对数关系,6块夹层型岩心平均吞吐作用距离1.19 cm所需时间为1.80 h;松辽盆地A区块纯页岩型岩心平均吞吐距离为1.250 cm,所需时间为39.00 h,远高于松辽盆地A区块致密油岩心的2.06 h;松辽盆地B区块纯页岩型页岩岩心平均吞吐距离为1.24 cm,所需时间为1.76 h;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藏在注CO_(2)吞吐开发一个月内,有效作用距离最高可达6.55 m,远高于松辽盆地纯页岩型油藏的0.50 m。研究成果为致密油藏储层物性评价及开发效果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黄千慧李海波杨正明邢济麟陈波李杰薛伟姚兰兰杜猛孟焕
关键词:致密油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