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慧

作品数:15 被引量:122H指数:6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7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昆虫
  • 3篇多样性
  • 3篇扫描电镜
  • 3篇感器
  • 3篇触角感器
  • 2篇电镜
  • 2篇电镜观察
  • 2篇玉米
  • 2篇扫描电镜观察
  • 2篇球孢白僵菌
  • 2篇昆虫多样性
  • 2篇教学
  • 2篇高校
  • 2篇白僵菌
  • 1篇蛋白
  • 1篇定殖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学
  • 1篇动物学课程
  • 1篇多聚

机构

  • 14篇东北师范大学
  • 3篇吉林农业大学
  • 2篇吉林师范大学
  • 2篇吉林省农业科...
  • 2篇教育部
  • 1篇吉林市农业科...

作者

  • 15篇朱慧
  • 3篇王德利
  • 2篇陈日曌
  • 2篇任炳忠
  • 2篇汪洋洲
  • 2篇李启云
  • 2篇郝锡联
  • 2篇徐文静
  • 2篇隋丽
  • 1篇战文斌
  • 1篇路杨
  • 1篇朱慧
  • 1篇张正坤
  • 1篇闻鸣
  • 1篇彭媛媛
  • 1篇赵文琦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环境昆虫学报
  • 2篇中国生物防治...
  • 2篇高校生物学教...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林业科技
  • 1篇昆虫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四川动物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6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白山露水河地区银杏大蚕蛾生活史及习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通过对银杏大蚕蛾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生活习性的观察得出:长白山露水河地区银杏大蚕蛾1年发生1代,以卵在核桃楸树干上的树皮裂缝中越冬;翌年5月下旬卵开始孵化,幼虫大多为6龄,幼虫期约为60天;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进入暴食期,7月中下旬开始在灌木丛上结茧化蛹,9月羽化成虫,中下旬产卵越冬。
刘卫胜杨伟程孙立慧王超杨广生姜斯琪朱慧
关键词:银杏大蚕蛾生活史生活习性生物防治
植物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55
2008年
昆虫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及植物群落对昆虫多样性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植物不同方面对昆虫多样性影响进行阐述:1)植物高度与盖度的增大为昆虫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增加了昆虫多样性;2)基因多样性高的植物种群能提供更大生态位,使昆虫多样性增加,个体数量增大;3)植物物种和功能群多样性增加,使得有更多的物种数量可以支持更多昆虫;4)植物生产力增加使昆虫需要的食物资源增加,昆虫多样性随之增大。已有相应假说和理论,解释植物对昆虫多样性影响机制。同时,指出了植物对昆虫多样影响存在问题以及今后发展方向。
朱慧彭媛媛王德利
关键词:植物昆虫多样性
高校动物学实验课教学安全问题探讨被引量:5
2020年
高校动物学实验课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巩固学生理论掌握以及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的重要课程。本文分析了动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动物有害病原体感染及传播、机械性伤害以及教学废弃物处理等安全问题,并针对这些安全问题以本校的动物学实验课为例探讨如何提高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动物学实验课教学安全意识,包括规范实验动物的采购管理、提高任课教师的实验安全意识、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指导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以及实验后废弃物处理,同时制定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措施,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安全素养。
朱慧于江萍任炳忠王海涛
关键词:实验教学生物安全
思政教育理念融入高校“动物学”课程的教学探索被引量:1
2023年
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动物学”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中隐含多种思政教育元素,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本文通过探讨理性思维与钻研的科学精神、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野生动物保护及动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害动物与人类关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润物无声培养高思想政治素养的专业人才,全方位助推新时代大学生高素质发展,实现高质量育人目标。
朱慧金龙如王海涛任炳忠
关键词:动物学
钝黑离眼蚜蝇触角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1
2020年
为明确钝黑离眼蚜蝇触角及感受器外部形态特点,应用扫描电镜(SEM)技术分别对雌性和雄性的钝黑离眼蚜蝇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分布及数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钝黑离眼蚜蝇触角由三节组成,均为单节,分别是柄节、梗节和鞭节,均密布微毛,鞭节上有感觉窝;触角有7种感受器类型:毛形感受器(Ⅰ、Ⅱ)、锥形感受器(Ⅰ、Ⅱ、Ⅲ)、腔锥形感受器、沟槽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Ⅰ和锥形感受器Ⅰ的数量在雌雄间存在差异、锥形感受器Ⅲ在雌虫触角上并未发现,其他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雌雄间均无差异.可为食蚜蝇科昆虫的行为学和分类学研究提供依据.
郝锡联张雨薇朱慧田径任炳忠
关键词:扫描电镜触角感受器昆虫
牙鲆黏膜IgM与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同源分子的应答动态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本文采用注射和浸泡灭活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免疫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研究其黏液(鳃、皮肤和肠)和胆汁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及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同源分子(pIgRL)的变化,分析这两种分子在肠组织中的分布及共定位。研究显示,两种免疫方式均可诱导牙鲆黏液及胆汁中pIgRL和IgM水平升高,pIgRL应答时间早于IgM。浸泡免疫后,牙鲆的鳃、皮肤和肠的黏液及胆汁中pIgRL水平分别于第3、5、7和10天达到峰值,而IgM分别于第7、10、21和21天达到峰值。注射免疫后,上述分泌液中pIgRL分别于第5、7、10和10天达到峰值,而IgM在皮肤和鳃黏液中于第14天达到峰值,在肠黏液和胆汁中于第21天达到峰值。多重染色结果表明:免疫前,pIgRL和IgM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肠黏膜固有层;浸泡免疫后,IgM信号增强,随后IgM大量出现于肠上皮层,第14天时荧光最强,pIgRL信号也明显增强且少量出现在肠上皮层,在肠黏膜中观察到代表pIgRL和IgM共定位的橘黄色荧光。ImageJ定量分析显示,二者共定位的像素占比在免疫前为19%,免疫后第3、7、14、21和28天时分别为25%、41%、35%、28%和28%,表明存在IgM-pIgRL复合物的跨上皮转运。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pIgRL在黏膜免疫防御中的作用和揭示鱼类黏膜免疫系统功能提供了基础资料。
绳秀珍宋满满朱慧唐小千邢婧迟恒战文斌
关键词:牙鲆免疫球蛋白M黏膜免疫黏液
2种鞘翅目仓储害虫触角的显微结构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仓储害虫白腹皮蠹(Dermestes maculatus Degeer)和拟白腹皮蠹(D.fris-chii kugelann)触角感器进行了比较观察研究。结果表明:2种害虫的触角均由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组成,共11节。2种蠹虫均观察到4类7种感器,为毛形感受器(ST)、刺形感器Ⅰ、刺形感器Ⅱ、刺形感器Ⅲ、锥形感器Ⅰ、锥形感器Ⅱ、B?hm氏鬃毛;通过比较2种蠹虫的触角感器,讨论了其可能的功能及在分类学中的应用。
闻鸣曲叶宽赵文琦朱慧
关键词:白腹皮蠹触角感器扫描电镜
蝗虫成灾规律、影响因素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20年
蝗虫是最重要的全球农牧业害虫之一,其灾害不仅强烈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还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蝗虫食性杂、适应性强、聚集为害等特点使其可持续治理成为一项复杂而长期的艰巨工作。本文从蝗虫灾变发生规律、影响因素(自身因素、非生物和生物因素)以及当前有效防控方法与技术进行综述,并从蝗虫种群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其有效防控的理论与技术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将来蝗虫发生的内在机制研究以及对其进行绿色防控技术探索提供基础。
朱慧任炳忠
关键词:蝗虫蝗灾影响因素
温度变化对家蟋蟀卵孵化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对低温萌动温度和高温孵化温度变化条件下家蟋蟀Acheta domesticus卵的孵化率变化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温度变化对家蟋蟀卵孵化的影响,为温度影响昆虫卵孵化提供一个新的证据。在低温萌动温度(4℃和7℃)和高温孵化温度(25℃和29.5℃)下观察记录家蟋蟀卵孵化的个体数量,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温度变化对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萌动温度显著影响家蟋蟀卵的孵化率,而高温孵化温度对家蟋蟀卵的孵化率则无显著作用,但二者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在同一孵化时间内,不同温度处理下家蟋蟀卵孵化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温度处理下,家蟋蟀卵达到最大孵化率的时间不同。说明低温萌动和高温孵化是家蟋蟀卵孵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为家蟋蟀人工饲养的较有利的温度条件设置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刘安然胥婷婷宋丽美郝锡联朱慧任炳忠
关键词:家蟋蟀孵化率
昆虫触角感器类型及其功能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23年
触角感器是昆虫对环境变化产生行为响应的重要基本结构单元,作为昆虫内部神经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关键接口,受到广泛关注。由于不同环境压力的作用,长期适应性进化使昆虫触角上着生有不同类型的感器,且执行着差异化的生物学功能。触角感器在昆虫识别寄主、寻找配偶、躲避天敌等行为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若深入理解昆虫行为变化的内在机理,则有必要清晰认识昆虫触角感器类型与潜在功能。本文对已有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性综述与总结。截止目前,共发现有61种昆虫触角感器类型,且触角感器存在种内与种间特征差异。同时针对12种常见的触角感器功能进行梳理,提出昆虫触角感器未来可深入开展的研究方向。本文全面了解各昆虫触角感器类型特征和功能,为从形态结构方面进行昆虫分类研究提供新视角,也为今后从化学生态学角度深入开展昆虫行为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性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兰晓娜向姗姗朱慧
关键词:触角感器昆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