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坤
-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I-FABP、D-Dimer诊断急性肠缺血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二聚体(D-Dimer)浓度变化对肠缺血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只,两组内再随机分成6小组,每组8只。实验组结扎肠系膜上动脉,对照组仅行腹腔开关术。各小组大鼠分别对应在手术后0.5 h,1 h,2 h,4 h,8 h,12 h 6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检测I-FABP和D-二聚体浓度,对相应时间点大鼠切取病变肠管并观察肠管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实验组在肠缺血0.5 h血清I-FABP开始升高,1 h达峰值(290.24±156.69)μg/L,之后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Dimer浓度在缺血2 h内升高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缺血4 h之后开始升高,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I-FABP、D-Dimer浓度变化对肠缺血早期诊断及对肠管血液供应状态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 李海坤王敏华周小青殷青辉叶斌曾祥福刘晓平朱贤森胡艳曾祥泰
- 关键词:肠缺血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D-二聚体
- 血清平滑肌蛋白22诊断急性缺血性肠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清平滑肌蛋白22(SM22)在急性缺血性肠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96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只,两组内再分成6小组,每组8只。实验组结扎肠系膜上动脉,对照组仅行腹腔开关术。分别在手术后0.5、1、2、4、8、12h从右心室中抽取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SM22浓度。处死大鼠,在回盲部近端切取长约10cm小肠组织,行HE染色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肠组织中SM22。结果肠组织缺血4h时血清SM22浓度开始升高,并且达到峰值(265±15)ng/L。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SM22浓度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组织缺血4h内,光镜下SM22阳性颗粒数无明显变化;缺血4h后,光镜下SM22阳性颗粒数逐渐下降,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M22主要表达在肠平滑肌层,当肠组织受缺血损伤致肠肌层坏死时,SM22从肠肌层漏出并入血使血清中SM22浓度升高。血清SM22可用于判断肠组织缺血坏死。
- 李海坤王敏华周小青殷青辉叶斌曾祥福刘晓平朱贤森曾祥泰
- 关键词:缺血
- RhaFGF局部外敷促进糖尿病大鼠难愈性皮肤溃疡修复的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究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生长因子(RhaFGF)对糖尿病大鼠难愈性皮肤溃疡愈合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RhaFGF对糖尿病大鼠难愈性皮肤溃疡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糖尿病难愈性皮肤溃疡大鼠模型,将2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haFGF组,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局部外敷,RhaFGF组采用RhaFGF局部外敷。于第7、14天记录创面面积,并取大鼠皮肤溃疡处新生肉芽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及病理切片,以对RhaFGF治疗糖尿病难愈性溃疡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治疗第7、14天,RhaFGF组的溃疡创面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aFGF组的MDA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aFGF组的SOD活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aFGF组的CD31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haFGF组的Ki-67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RhaFGF组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数量和胶原蛋白表达量较治疗前增加。结论RhaFGF通过促进糖尿病难愈性溃疡的氧化应激,增加溃疡组织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生成,提高上皮再生水平,从而表现出对大鼠糖尿病溃疡组织的修复作用。
- 宋久于王敏华李海坤廖宝春陈小波朱贤森曾祥泰
- 关键词: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糖尿病皮肤溃疡细胞核增殖抗原
- 胃癌早期淋巴结转移的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找出胃癌早期淋巴结转移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特征,将FTIR用于术中快速检测和判断转移淋巴结,指导手术中淋巴结清扫准确范围。方法:对48例不同病理状态的胃癌手术标本872枚淋巴结进行FTIR检测。依据病理结果将淋巴结分为胃癌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分析两组淋巴结的FTIR图谱差异。结果:872例样品中,无癌转移淋巴结785枚,癌转移淋巴结87枚。癌转移淋巴结的Ⅰ1640/Ⅰ1550(P=0.015)较无转移淋巴结组织升高明显,提示癌组织中蛋白质数量发生改变;P1550较无转移淋巴结组织降低明显,酰胺Ⅱ带却出现蓝移(P<0.01),提示癌组织中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Ⅰ2920/Ⅰ1460(P=0.038)较无转移淋巴结组织明显降低,提示癌组织中脂类含量较低。提示胃无转移淋巴结和胃癌转移淋巴结的图谱在峰形、强度、频率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应用FTIR可以对胃周淋巴结行术中快速检测,判断淋巴结转移,指导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
- 殷青辉李海坤叶斌周小青李才胜曾祥福曾祥泰
- 关键词:胃癌淋巴结转移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