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妙
- 作品数:3 被引量:19H指数:1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长江三角洲冬季一次低能见度过程的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被引量:19
- 2015年
-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地面、高空气象资料以及国家环保部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对2014年2月20~22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低能见度过程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天气形势分析表明,长三角地面处在高压的控制下,地面风速较小,使污染物积累,有利于低能见度(雾-霾)的形成和维持.根据不同区域的雾、霾分布和日变化特征,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分为3个子区域:Ⅰ区为江苏大部(雾霾混合型),Ⅱ区为上海及其周边(霾类型),Ⅲ区为浙江大部(雾类型),该区域白天能见度较高,夜间能见度较低的特征是由湿度因子造成的.影响Ⅰ区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热力原因:大气对流层低层的层结稳定;湿度原因为:空气较湿润,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增长;动力原因主要是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大气扩散能力弱;污染因子对能见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影响Ⅱ区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PM2.5浓度高导致的污染,热力因子、湿度因子和动力因子对能见度的变化影响很小.影响Ⅲ区能见度变化的热力原因是:大气对流层低层层结稳定、近地面存在逆温;湿度原因是因为:空气较湿润,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增长;动力原因是因为边界层高度较低导致的垂直扩散能力较差.各个区域的气象因子解释方差的计算结果表明:Ⅰ区湿度因子和动力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Ⅲ区.湿度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
- 祁妙朱彬潘晨苏继锋
-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低能见度气象条件
- 2014年2月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雾霾过程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地面站点资料以及气象中心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并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2014年2月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雾霾过程的气象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天气形势的分析表明,长三角地面处在均压...
- 祁妙朱彬
- 长江三角洲地区低能见度事件的气象条件分析
- 本文运用怀俄明大学探空资料、MICAPS高空卫星资料和地面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国家环保部提供的空气质量数据、MERRA卫星数据以及NCEP/NCAR6小时一次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分别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以霾为主的过程、一次以...
- 祁妙
-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低能见度气象条件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