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彬
- 作品数:2 被引量:15H指数:1
- 供职机构:聊城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探讨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应用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这段时间内于本院接受诊断治疗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30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12例,包括不明原因贫血4例、持续性腹痛5例、腹部包块10例、消化道出血7例、其他4例。入选患者于术后对瘤体进行病理检查并最终确诊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入选30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前均实施多层螺旋CT检测,观察入选患者CT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①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30例患者均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其中主要发病部位为小肠、结肠和十二指肠,占比分别为56.67%(17/30)、36.67%(11/30)和6.66%(2/30);病理分型为免疫表型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占比分别为80%(24/30)和20%(6/30)。②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CT影像结果显示疾病分型为肠壁增厚型占比40%(12/30),影像显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厚度为1.5~4.1 cm,同时部分患者伴随肠壁狭窄;动脉瘤样扩张型占比为33.33%(10/30),影像显示患者实质病变部位肠壁有较为明显的扩张;息肉肿块型占比为10.00%(3/30),影像结果显示病变部位有较为明显的息肉肿块,且影像显示为较有规则的分叶状;肠系膜浸润型占比为6.67%(2/30),影像学结果显示病变部位肠系膜有明显增厚且其组织脂肪之间的密度高于正常组织。结论多层螺旋CT应用于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诊断价值较高,对疾病的早期确诊有积极作用。
- 庄献鹏李珊珊范彬
- 关键词: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多层螺旋CT病理检查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DWI、^1H-MRS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DWI和1 H-MRS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1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DWI、1 H-MRS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比较瘤体与对侧正常脑白质ADC值以及瘤体与正常脑白质1 H-MRS代谢物峰高(Cho、Cr、NAA)和代谢物峰高比值(Cho/Cr、Cho/NAA)。结果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DWI图均表现为高信号。瘤体ADC值(655±57.95)低于对侧正常脑白质ADC值(755±8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39,P<0.05)。1 H-MRS:①病例组Cho(28.13±6.15)高于对照组(20.87±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02,P<0.05);②病例组Cr(5.66±2.81)、NAA(8.31±3.26)分别低于对照组Cr(14.80±3.63)、NAA(24.88±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645、56.783,P<0.05);③病例组Cho/Cr(5.82±2.12)、Cho/NAA(3.74±1.67)分别高于对照组Cho/Cr(1.44±0.25)、Cho/NAA(0.87±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25、-4.025,P<0.05)。所有病例均见有Lac和(或)Lip峰。免疫组化:17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肿瘤,瘤细胞LCA、CD20表达均阳性。结论 DWI与1 H-MRS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许士明吴昆鹏张伟赵立冬张凤敏马子勇范彬
-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