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
-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天津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由“仁”与“质”“文”之关系再探“文质之辨”--以近代以来《论语》注疏为中心
- 2017年
- "文质之辨"涉及"人"与"文"的张力,乃涵摄《论语》全书精义的又一重大分辨。文章结合"仁"与"质""文"的关系,从理想的君子人格的养成和良善社会风尚的培壅两个角度,再度探询了"文质彬彬"的确切内涵、致取之途。一方面,就理想的君子人格的养成来说,所谓"彬彬",意味着每个人身上"仁"的端倪("质")经由种种人为之"文"的润泽而达到相当高卓的境界("文""质"互成而至无过不及);另一方面,就社会文化风尚的培壅来说,所谓"彬彬",则是意味着百姓身上那点"仁"心("质")受到为政者的种种引导和教化这一"文"的熏陶,结果社会风气的良善臻于醇化("文""质"互成而至无过不及)。
- 陈洪杏刘娜
- 关键词:君子人格社会风尚
- “生而知之者,上也”疑义辨惑——兼谈“性相近”章、“我非生而知之者”章
- 2014年
- 文章借着对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的寻究,结合"中庸"范畴对《论语》"季氏"篇"生而知之者,上也"章义理做了一番深入辨析,并将由此导出的见解引向常被置诸"生知"主题之下的其它章句——如"阳货"篇"性相近"章、"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章。文章指出:(1)"生知"者是孔子为了督促"学知"者、"困学"者、"困而不学"者孜孜以学而作的一种悬设,"学知"、"困学"、"困而不学"所指皆非先天的禀赋,而是后天的学习态度。(2)"性相近"之"性",乃"天地之性"或"义理之性",而非"气质之性",亦非"兼气质而言"之性者,它意味着从"气质之性"这些与生俱来的性状那里被觉悟到并拣择出来的"人皆有之"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亦意味着对"心"的种种善端的觉悟、拣择、扩充,它是一种以"仁"为价值归趋的性向。(3)孔子"非生而知之者",其"信古"、"好古"或在生命化的讲习的义趣上,或在范本效仿的义趣上,无论是哪一种"信古"、"好古",其宗趣皆在于学"为仁"、学"为人"。"学"以"为仁"而"为人"是隐贯于诸章之间的一种真切而灵动的义趣。
- 陈洪杏刘娜
- 关键词:好古
- 《论语·八佾》“绘事后素”义旨辨略被引量:1
- 2015年
- 考察孔子对晚周"文敝"的深刻反省和孔子立教之初衷及《论语·八佾》各章章旨可以看出,孔子之道可谓文质彬彬之道,是"人"与"文"张力被措置到恰到好处之道。礼仪中人的真性情在孔子这里构成了礼之本、礼的本然义旨;《八佾》全篇中绝大部分皆辐辏礼的本然义旨。从"人"与"文"的张力进入,自"礼之本"理会"绘事后素"章的旨趣可能是一条可靠的入路,即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画之事当后于素朴的底色。郑玄一系说的根本破绽在于混淆了作为"质"的德之端倪与可以"文质彬彬"视之的德本身。
- 陈洪杏刘娜
- 关键词:绘事后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