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学文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洛阳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3篇细胞
  • 2篇血小板
  • 2篇影响因素
  • 2篇髓系
  • 2篇髓系白血病
  • 2篇急性
  • 2篇急性髓系
  • 2篇急性髓系白血...
  • 1篇凋亡
  • 1篇凋亡作用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机构

  • 7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

作者

  • 7篇杨学文
  • 4篇赵小强
  • 3篇阮林海
  • 2篇杨海平
  • 2篇马利敏

传媒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老年保健...
  • 1篇中国医药生物...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DR4去甲基化对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凋亡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死亡受体(DR)4去甲基化对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对数期K562细胞,采用地西他滨(DCA)0、0.8、1.6、3.2μmol/L干预,分别设为对照、DCA低剂量、DCA中剂量和DCA高剂量4组。取对照组细胞,采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0.5μg/ml干预24 h,设置为TRAIL组;取DCA高剂量组细胞,采用TRAIL 0.5μg/ml干预24 h,设置为DCA高剂量+TRAIL组。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检测对照组和DCA低、中、高剂量组DR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Western blot检测对照组和DCA低、中、高剂量组DR4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二甲基噻唑(MTT)法检测对照组、DCA高剂量组、TRAIL组、DCA高剂量+TRAIL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DCA高剂量组、TRAIL组、DCA高剂量+TRAIL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对照组细胞呈甲基化阳性状态,DCA低、中、高剂量组甲基化条带亮度逐渐降低至消失,DCA高剂量组呈甲基化阴性状态;对照组和DCA低、中、高剂量组DR4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依次升高(r=0.624、0.704);对照、DCA高剂量、TRAIL、DCA高剂量+TRAIL组24、48和72 h增殖抑制率、凋亡率依次升高(r=0.653、0.754、0.709,0.725)。结论:DCA可逆转ML K562细胞中DR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上调DR4表达,可能会增强TRAIL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及凋亡促进作用。
张曼蔡林衡杨海平杨学文司晓慧
关键词:髓性白血病去甲基化增殖凋亡
双预激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价双预激(CHAG)方案对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NLL)且不能耐受大剂量化疗患者的疗效、耐受性及不良反应。方法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100~200μg/(m^2·d),第1天~第14天,皮下注射]、阿克拉霉素(Acla 8~10mg/d,第1天~第8天,静脉输注)、高三尖杉酯碱[1mg/(m^2·d),第1天~第14天,静脉输注]、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8~10mg/(m^2·d),第1天~第14天,每12小时皮下注射]在内的CH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ANLL 9例。结果5例(55.5%)患者取得完全缓解(CR),2例(22.2%)获部分缓解(PR),总有效率77.7%。化疗期间出现骨髓抑制、继发感染及发热等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双预激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ANLL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
杨学文阮林海赵小强
儿童新诊断与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差异基因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筛选儿童新诊断与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中下载芯片表达谱GSE46922数据集,利用BRB-ArrayTools软件鉴定DEGs,然后分别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Pathway富集分析和互作网络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225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665个,下调基因560个。GO富集分析发现DEGs主要参与转录调控、小分子代谢、蛋白泛素化、凋亡调控、固有免疫反应、病毒复制等生物学过程。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DEGs显著富集于代谢通路、内质网蛋白加工、破骨细胞分化、MAPK信号通路、病毒感染、凋亡等。网络分析鉴定出的核心基因有CHD4、UQCR10、AP2M1、SIRPγ和GPR180,核心Pathways包括MAPK信号通路、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论明确了儿童新诊断与慢性ITP的基因表达谱不同,为进一步阐明儿童ITP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指导早期治疗干预提供了基础。
马利敏杨学文杨海平阮林海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基因表达谱儿童计算生物学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ET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血栓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ET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86例ET患者中,28例发生血栓事件,占32.56%。ET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可能受其年龄、既往血栓史、合并高血压、WBC、JAK2V617F突变的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既往血栓史、合并高血压、WBC、JAK2V617F突变是ET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ET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与其年龄、既往血栓史、合并高血压、WBC、JAK2V617F突变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需对上述影响因素重点关注。
仝佳音杨学文赵小强刘静静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事件影响因素
雷利度胺对急性髓系白血病 VEGF、bFGF 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雷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M3除外)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两组:化疗+安慰剂组(对照组)、雷利度胺加化疗组(实验组)。两组患者化疗方案完全相同,采用 DA(3+7)方案,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清中VEGF 及 bFGF 等的表达及变化情况。结果①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7.9%和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浆 VEGF 与 bFGF 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实验组治疗后血浆 VEGF 与 bFGF 下降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10)。结论雷利度胺具有免疫调节及抗新血管生成作用,联合化疗可提高缓解率,不增加不良反应,可能通过下调血管新生因子 VEGF 及 bFGF 等的表达而抑制血管新生,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具有辅助作用。
杨学文马利敏赵小强阮林海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雷利度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PD-1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疗效及预后
2024年
目的探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96例C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措施,并注意患者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变化;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基本临床资料;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总体生存率、完全缓解率及无进展生存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平均年龄、WBC、淋巴细胞绝对数、淋巴细胞百分比、HGB、PLT等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4^(+)/CD8^(+)、INF-γ、IL-2的表达均高于治疗前,同时也高于对照组(P<0.05);但CD8^(+)、NK、IL-4、IL-5的表达明显降低,同时也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同时总体生存率和完全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总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免疫抑制剂治疗CLL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可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价值。
仝佳音侯韶英杨学文赵小强刘静静
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D-1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特点及总体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特征及总体生存情况,并分析影响MM患者生存情况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前进行相关检测并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后给予患者一般治疗及规律性化疗,同时开展36个月的随访,以患者病死或随访截止时间为观察终点,统计患者总体生存情况。研究人员设计患者基线资料表,调查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将可能的因素纳入,经Cox回归分析找出MM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100例MM患者中,疾病类型以IgG型为主,骨髓浆细胞百分比多大于30%,D-S分期集中于Ⅱ期、Ⅲ期,并发症状较多,且以贫血为主。观察期间,100例MM患者中病死42例(42.00%)。病死组患者疾病D-S分期、伴粒细胞缺乏症、血清Hcy、UA水平与存活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D-S分期Ⅲ期、伴粒细胞缺乏症、血清Hcy、UA水平高是MM患者不良生存结局危险因素(HR>1,P<0.05)。结论MM好发于老年人群,患者疾病类型以IgG型为主,骨髓浆细胞百分比多大于30%,D-S分期集中于Ⅱ期、Ⅲ期,并发症状较多,且以贫血为主;MM患者存在一定的病死风险,且其影响因素可能为疾病D-S分期Ⅲ期、伴粒细胞缺乏症、血清Hcy、UA水平高。
仝佳音刘静静杨学文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化疗预后粒细胞缺乏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