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艳玲
-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海南省卫生厅科学研究课题海南医学院科研基金资助学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假性黏液瘤患者预后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评估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腹膜假性黏液瘤(PMP)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42例PMP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开腹CRS联合HIPEC,对患者的手术情况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2例PMP患者中腹膜腺黏液蛋白沉积病(DPAM)占61.9%(26/42),腹膜黏液蛋白癌病(PMCA)占28.6%(12/42),混合型占9.5%(4/42)。CRS联合HIPEC后主要手术并发症(Ⅲ~Ⅳ级)发生率为21.4%(9/4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手术评分(OR=35.765,95%CI 2.746~43.986,P=0.001)及CRS完成度评分(OR=23.865,95%CI 1.345~347.876,P=0.028)是影响PMP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的独立因素。42例PMP患者总生存时间为(64.8±4.1)个月,无瘤生存时间为(54.0±4.9)个月;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8%和65.9%,3年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9.5%和54.6%;不同病理亚型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CRS联合HIPEC治疗PMP安全有效,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 潘艳玲梁贤文王胜忠李义杰
- 关键词:腹膜肿瘤腹膜假性黏液瘤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
- 基于生物信息学构建结肠癌内源性RNA网络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环状RNA(circRNAs)和微RNA(microRNAs,miRNAs)作为相互竞争的内源性RNA(endogenous RNAs,ceRNAs),已被发现在致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构建CRC中的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旨在探讨CRC发生过程中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获得CRC的circRNA测序数据,筛选差异circRNA并用癌症特异性circRNA数据库(Cancer-specific CircRNA Database,CSCD)鉴定其结构;采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下载miRNAs和mRNAs测序数据并筛选差异基因;应用CircInteractome数据库预测差异circRNA对应的miRNA;采用DIANA、miRanda、PicTar和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差异miRNA对应靶基因;应用R语言进行靶基因的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的富集分析;采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数据库String结合网络可视化分析软件Cytoscape3.7.2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和筛选核心基因;验证前10位核心基因(Top10 hub基因)的mRNA表达量;采用Cytoscape3.7.2构建circRNAs/miRNAs/mRNAs和circRNAs/miRNAs/Top10 hub mRNAs网络图;采用real-time PCR检测hsa_circRNA_0065173、hsa-mir-450b、hsa-mir-582、腺苷酸环化酶5(adenylate cyclase 5,ADCY5)、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2(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M2,CHRM2)、大麻素I型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1,CNR1)和溶血磷脂酸受体1(lysophosphatidic acid receptor 1,LPAR1)在CR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共筛选出14个差异circRNAs,在CSCD上可查询到8个;获得circRNAs靶向miRNAs 34个;mRNA在进行PPI和Top10 hub基因筛选时,得到Top10 hub基因分别为CHRM2、黑色素浓集激素受体2(melanin concentrating hormone receptor 2,MCHR2)、G蛋白γ3亚单位(G-protein gamma 3 subunit,GNG3)、�
- 李义杰袁峰林志仁潘艳玲
- 选择性输卵管再通术方法改良5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评价选择性输卵管再通术方法改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0例需要进行输卵管再通术的输卵管阻塞患者,随机分成传统治疗组和改良治疗组,比较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和再通率。结果:与传统治疗组比较,改良治疗组患者术中疼痛总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20 min耐受率、再通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改良选择性输卵管再通术不适主诉明显减轻,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刘顶成冯慧潘艳玲钟文洲张明曾祥妍符小玲
- 关键词:输卵管堵塞输卵管再通术
- 入院时PNLR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标志物的研究
- 2020年
-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s-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 ratio,PNLR)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时血液标本,检测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淋巴细胞数值,计算PNLR。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PNLR最佳分界截点,并将患者分为PNLR<2000组(n=92)和PNLR≥2000组(n=48)。分析入院时PNL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PNLR组患者生存曲线,并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非条件Cox回归分析影响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性因素。结果入院时PNLR与年龄、性别、辅助化疗、姑息化疗、寡转移、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无关(均P>0.05),与临床表现、ECOG、新发转移、转移性切除术、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白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有关(均P<0.05)。入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72.86%(102/140),PNLR<2000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81.52%(75/92)高于PNLR≥2000组的56.25%(2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Cox回归分析发现,ECOG、CEA、白蛋白、PNLR是影响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危险性因素(P<0.05)。结论入院时PNLR可作为预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PNLR高者预后差。
- 潘艳玲袁峰
- 关键词:转移性结直肠癌预后总生存率
- 全身炎症评分在不可切除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 2021年
-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评分(SIS)对不可切除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130例不可切除mCR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IS与不可切除mCR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对影响不可切除mCR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根据SIS结果将患者分为0分组(40例)、1分组(58例)和2分组(32例)。年龄、性别、原发肿瘤位置、功能状态评分、组织类型、RAS基因状态、转移器官数目、腹膜扩散、分子靶向治疗方面分层患者间不同SIS患者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IS 0分、1分、2分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7.5%、19.0%、6.3%,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2,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原发肿瘤位置为右侧、SIS 1-2分是不可切除mCRC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SIS可能为不可切除mCRC患者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高SIS患者预后差。
- 李义杰袁峰林志仁潘艳玲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预后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ADAm1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在患者疾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分析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2(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 rotease 12,ADAM12)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及在宫颈癌患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3年1月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妇科就诊且行手术治疗的118例宫颈癌组织为研究组,选择同一宫颈癌患者的癌旁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标本的ADAM12。分析ADAM12与宫颈癌的病理参数及5年生存的关系。结果ADAm12蛋白表达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P>0.05),肿瘤直径较大、FIGO分期较晚、分化程度较低和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ADAm12表达增高(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5年随访,随访118例(100.00%),生存101例(85.59%),死亡17例(14.41%),死亡原因10例癌转移,7例复发。ADAm12蛋白阳性表达的死亡例数较多(P<0.05)。结论ADAM12高表达与宫颈癌预后不佳可能存在关联。
- 林志仁陈胜民潘艳玲梁颖
- 关键词:宫颈癌病理参数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