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强 作品数:6 被引量:12 H指数:3 供职机构: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伴t(8;16)(p11;p13)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目的探讨伴t(8;16)(p11;p13)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16年1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3例初诊伴t(8;16)(p11;p13)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骨髓细胞形态、骨髓免疫表型、二代基因测序检测及细胞遗传学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1、47、50岁,其中2例为治疗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均以皮肤瘀点、瘀斑起病。1例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例为单核细胞白血病,3例均未见嗜血现象。3例CD33、CD64、HLA-DR均阳性,其中2例CD33强阳性;CD34、CD117均阴性;2例CD13部分表达。3例中2例伴t(8;16)(p11;p13),1例伴+i(8)(q10)。3例骨髓二代测序均可见FLT3突变,其中2例为FLT3-TKD突变,也可见ATG2B、NRAS、RUNX1、ZBTB7A等白血病相关基因突变。2例采用标准IA(盐酸伊达比星、阿糖胞苷)方案治疗,1例采用HAC(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克拉屈滨)方案治疗,随访至2022年12月,3例患者均死亡。结论伴t(8;16)(p11;p13)的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相对罕见,具有独特临床表现、骨髓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郭强 赵晓霞 刘杉珊 刘宇 高素君 刘秋菊关键词:白血病 髓样 急性 免疫表型 细胞自噬和缺血性脑卒中 被引量:5 2012年 自噬作为Ⅱ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在肿瘤、老化和神经退化等细胞增殖和死亡紊乱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在缺血性脑卒中不仅有细胞的凋亡和坏死的参与,尚有细胞自噬参与其中。本文就细胞自噬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郭强 韦强 边心超 张金柱 王宏磊关键词:自噬 脑卒中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ERK1/2在老年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12年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分为ERK1和ERK2,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系统(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的重要组成之一。ERK1/2主要被生长因子、物理射线、过氧化氢、 韦强 郭强 王宏磊关键词:ERK1/2 老年病 缺血再灌注 细胞凋亡 哮喘 修订国际分期系统结合衰弱生物标志物预测老年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和早期死亡的多中心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更为精准的老年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预后分层,尤其是预测早期死亡(EM)。方法回顾性分析3个中心223例老年(年龄≥65岁)NDMM患者,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总生存时间(OS)的不良预后因素;χ^(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EM的预后因素。结果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升高(≥300 pg/ml)、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ECOG-PS)≥2和修订国际分期系统(R-ISS)Ⅲ期是影响OS的三个独立不良预后因素。3个月内死亡(EM3)、6个月内死亡(EM6)、12个月内死亡(EM12)及24个月内死亡(EM24)的发生率分别为12.1%、20.1%、32.2%和60%,其中EM6(特别是EM3)主要由于体能状态和脏器功能差失去治疗机会或由于无法耐受造成治疗中断而死于疾病相关并发症,而EM12(特别是EM24)则主要由于疾病进展(治疗不足为主要原因)。R-ISS分期不能预测EM预后;eGFR下降、ECOG-PS≥2和NT-pro-BNP升高可预测EM预后;其中,NT-pro-BNP升高是EM12(P=0.03)和EM24(P=0.015)共同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反映多发性骨髓瘤(MM)生物学特点的R-ISS分期并不能预测EM患者预后,而体现衰弱和脏器功能的ECOG-PS、eGFR和NT-pro-BNP则可预测EM风险,其中NT-pro-BNP可能是EM最重要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在R-ISS分期基础上,纳入这些衰弱生物标志物有望更为精准地对老年MM患者进行预后分层和EM预测。 张颖杰 薛华 李梦瑶 徐建梅 梁新悦 徐卫玲 秦小琪 郭强 于姗姗 杨珮钰 田梦茹 岳婷婷 张梦雪 闫玉蓉 胡中丽 张楠 王静轩 靳凤艳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生物学标记 肿瘤分期 初治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初治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09年8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17例初治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年龄、性别、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PS)评分、病理类型、是否累及深部脑组织、病灶数量、脑脊液蛋白浓度、国际结外淋巴瘤研究组(IELSG)评分、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评分、治疗策略、一线治疗后疗效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以确定PCNSL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17例初治PCNSL患者中,59例(50.4%)首发症状为高颅压症状或局灶性神经症状;单发病灶65例(55.6%),多发病灶52例(44.4%);1例(0.9%)为T细胞来源,其余116例(99.1%)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可进行疗效评价的9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41例(43.2%),部分缓解(PR)20例(21.1%),疾病稳定(SD)16例(16.8%),疾病进展(PD)18例(18.9%)。117例患者中位随访66.0个月(95%CI 57.9~74.1个月),中位PFS时间和中位OS时间分别为17.4个月(95%CI 11.5~23.3个月)和45.6个月(95%CI 20.1~71.1个月),2、3、5年PFS率分别为41.2%、28.6%和19.3%,OS率分别为63.7%、52.4%和46.3%。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初诊时MSKCC评分高危组是PFS的不良预后因素(P=0.037),一线化疗采用≥4个周期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HDMTX联合利妥昔单抗、≥4个周期利妥昔单抗联合HDMTX、一线治疗后达CR或达≥PR降低疾病进展风险,延长PFS时间(均P<0.01);年龄>60岁、ECOG-PS评分2~4分、脑脊液蛋白浓度升高、IELSG评分高危组和MSKCC评分高危组是OS的不良预后因素,≥4个周期HDMTX、一线治疗后达CR或达≥PR为OS的保护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 梁新悦 闫玉蓉 黄文荣 苏文佳 亓姝楠 汤大北 刘雪莲 郭强 孙璐 李蕴潜 张清媛 靳凤艳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淋巴瘤 预后 AhR/ARNT表达与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AhR/ARNT 表达情况与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于小源 刘雪莲 杨艳萍 岳婷婷 马洪喜 樊红琼 曲丽梅 郭强 靳凤艳关键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