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腾飞
-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维甲酸诱导基因I在DSS诱导的慢性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慢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健康清洁级8~10周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正常饮用无菌蒸馏水)和慢性炎症组(n=8),先给予10 g/L DSS溶液自由饮用7 d,然后正常饮用无菌蒸馏水14 d作为1个周期,循环3个周期后建立小鼠慢性结肠炎模型,于第70天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并取结肠组织标本。肠道炎症程度通过测定结肠长度、HE染色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等方法评估。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炎性因子(IL-6、IL-8和TNF-α),IRE1α和RIG-I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RIG-I、磷酸化(p)-IRE1α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小鼠无肠炎表现,而慢性炎症组小鼠结肠出现炎症表现。与对照组相比,慢性炎症组中IL-6、IL-8和TNF-αmRNA的表达量增加,IRE1α和RIG-I mRNA表达量降低(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IG-I蛋白主要表达于小鼠结肠上皮细胞胞质及间质细胞胞质中,p-IRE1α主要在结肠上皮细胞刷状缘、浆细胞等细胞的胞质中表达,蛋白定量结果显示慢性炎症组RIG-I、p-IRE1α蛋白低于对照组(P均<0.001)。结论:RIG-I可能通过减低IRE1-RIDD-RIG-I在小鼠结肠炎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吴玉丹戴发亮董仕桢郭腾飞高磊高磊常永超
- 关键词:小鼠
- 血常规指标在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常规指标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0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需接受血常规指标检测,包括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比例(MONO%)、淋巴细胞比例(LYMPH%)、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10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无血小板升高例数,血小板正常占9.9%,降低占90.1%;无血红蛋白升高例数,血红蛋白正常占10.9%,降低占89.1%;白细胞升高占49.5%,正常占16.8%,降低占33.7%;MONO%升高占87.1%,正常占10.9%,降低占2.0%;LYMPH%升高占20.8%,正常占55.4%,降低占23.8%;NEUT%升高占1.0%,正常占21.8%,降低占77.2%。结论血常规指标(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单核细胞比例等)典型变化特点可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初步诊断提供提示作用,但在必要条件下,需进一步结合血涂片镜检查,以降低漏诊与误诊率。
- 郭腾飞
- 关键词:血红蛋白白细胞
- 尿液TIMP-2×IGFBP-7对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meta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尿液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的乘积(TIMP-2×IGFBP-7)对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系统检索Cochane library、EMBASE、PubMed自建库以来至2018年6月18日发表的有关尿液TIMP-2×IGFBP-7检测对急性肾损伤诊断价值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提取文献,运用诊断精确性研究的质量评价2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通过亚组分析探究异质性产生的原因。结果该研究纳入11篇文献,共2655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总体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6(95%CI:0.73~0.80)、0.56(95%CI:0.54~0.58),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分别为2.12(95%CI:1.77~2.53)、0.32(95%CI:0.22~0.47)、8.88(95%CI:4.78~16.4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90(Q=0.752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来源及临界值的选择可能是导致异质性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尿液TIMP-2×IGFBP-7可能是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但由于其异质性的存在,需要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 王珍珍王珍珍吴婷婷郭腾飞王瑞丽常永超
-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META分析
- 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效果观察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比较注射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CMS)和硫酸多黏菌素B(PMB)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CRO)感染的效果和安全性,探讨CMS治疗CRO肺部感染的最佳给药方式及CRO肺部感染患者CMS雾化吸入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方法2022年1月—2023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CRO感染患者184例,其中采用CMS治疗者92例为CMS组,采用PMB治疗者92例为PMB组,比较2组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肾毒性发生率、肾毒性发生时间及28 d病死率。CMS组肺部感染者84例,采用静脉滴注19例,雾化吸入42例,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23例,比较3种给药方式患者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肾毒性发生率。CMS组雾化吸入者42例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31例和无效组11例,比较2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微生物种类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O肺部感染患者CMS雾化吸入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结果PMB组临床有效率(82.61%)高于CMS组(65.22%)(χ^(2)=7.216,P=0.007),细菌清除率(34.78%)、28 d病死率(44.57%)、肾毒性发生率(11.96%)、肾毒性发生时间[(6.18±5.32)d]与CMS组[44.57%、33.70%、19.57%、(4.61±3.63)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839,P=0.175;χ^(2)=2.282,P=0.131;χ^(2)=2.006,P=0.157;χ^(2)=0.946,P=0.352)。CMS雾化吸入者临床有效率(73.81%)高于静脉滴注者(42.11%)、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者(47.83%)(χ^(2)=5.703,P=0.017;χ^(2)=4.388,P=0.036),静脉滴注者与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7,P=0.711);雾化吸入者肾毒性发生率(4.76%)低于静脉滴注者(21.05%)、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者(52.17%)(χ^(2)=3.914,P=0.047;χ^(2)=19.768,P<0.001),静脉滴注者低于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者(χ^(2)=4.273,P=0.039);3种给药方式患者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62,P=0.105)。无效组CPIS评分[(9.09±1.30)分]及感染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比率(72.73%、36.36%)
- 张丹丹冯婷婷杨翠翠郭腾飞刘彩虹
- 关键词:肾毒性雾化吸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