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琴琴
-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南海IODP 349航次U1434站位海相红层成因——来自漫反射光谱与X荧光光谱的制约被引量:2
- 2019年
- 提出IODP349航次首次在南海发现的大洋红层,与ODP124航次苏禄海、苏拉威西海大洋红层以及三水盆地陆相红层相似,都具有直接覆盖于大规模岩浆岩之上的特征,对于揭示红层与岩浆热事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自上而下采集U1434站位灰绿色—红棕色海相沉积序列进行测试分析,并设计实验模拟沉积—成岩过程中氧逸度和地热温度对红层色素形成的控制作用,通过红色与非红色沉积、实测与实验样品的对比分析,探讨红层成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采用漫反射光谱、荧光光谱分析以及二价铁滴定测试,量化分析了海相沉积与实验样品的颜色红度值、针铁矿、赤铁矿与不同价位铁元素的含量,得到以下新认识:U1434站位红色—非红色海相沉积均形成于较高的氧逸度条件,水体氧化还原环境的差异并不是控制红色与非红色沉积的主要因素; U1434站位大洋红层直接覆盖大洋玄武岩,起源于沉积—成岩阶段的高地温作用;陆相红层和白垩纪海相红层均分布于相应时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带,暗示了红层对地质热事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姜莲婷孙杰胡立天詹文欢唐琴琴李健
- 关键词:大洋红层热成因氧逸度
- 南海南部珊瑚礁区新生代突变事件研究
- 2017年
- 南海南部珊瑚礁区的突变事件记录了构造、沉积环境等的改变,根据收集的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前人工作,总结研究区新生代发生的多次突变事件,对主要突变事件进行分析。发生在不同构造单元的主要突变事件会有所不同,如曾母盆地的突发事件发生于晚白垩世晚期、始新世晚期、早中新世后期、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和上新世末,而万安盆地的突发事件则发生于晚白垩世晚期、始新世末、早中新世末、中中新世末和晚中新世晚期,但由于珊瑚礁区突变事件往往是区域性的,因此可以互相对比。分析研究区盆地所记录的突变事件,得出由于礼乐运动、西卫运动和南沙运动的影响,研究区在白垩纪末—早古新世、晚始新世和中中新世末普遍存在3次构造不整合面。早中新世盆地保存的侵蚀不整合面,反映全球海平面下降,北康盆地缺失不整合面是由于南沙地块的运动。3次构造不整合面与侵蚀不整合面共同反映了南海的构造演化过程。
- 胡守祥唐琴琴孙杰孙杰姚衍桃詹文欢
- 关键词:新生代珊瑚礁曾母盆地南海南部
- 1990年菲律宾Mw7.7级强震对马尼拉俯冲带静态应力触发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基于震源机制解模型和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了1990年7月16日Mw7.7级地震所产生的静态库伦应力变化,研究结果表明Mw7.7级地震触发了其后Mw6.0级和Mw6.5级2次强余震的发生,应力加载值分别达到了21.63bars和9.15bars。依据地震重复原则和构造外推原则,以马尼拉俯冲带及其附近区域Mw6.0级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中的一个节面作为接收断层面,计算了Mw7.7级地震对马尼拉俯冲带区域静态库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对马尼拉俯冲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西吕宋海槽的部分断层上,但变化量值很小,对马尼拉俯冲带北部区域基本不产生影响。
- 李健詹文欢詹文欢孙杰冯英辞孙杰郭磊唐琴琴
- 关键词:应力触发震源机制解
- 南海东部边缘火山活动所反映的板片窗构造被引量:4
- 2017年
- 从全球板块构造环境来看,与洋脊俯冲有关的板片窗占据绝大部分比例,俯冲洋脊板片正处于新生过程,热量大,具有正浮力(<10 Ma),在俯冲过程中容易撕裂形成板片窗。南海古扩张脊沿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南海东部边缘火山活动在吕宋岛上表现为东西双火山链,上新世期间,西火山链停止活动,而东火山链内的岩浆活动几乎完全是在第四纪。东西双火山链在20°N向南开始分支,东火山链在17.8°N停止,西火山链往南一直延伸到民都洛岛,东西火山链之间的火山空隙即反映了南海古扩张脊沿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形成的板片窗构造。同时,根据吕宋岛晚中新世以来埃达克岩的空间分布空隙和时间空隙特征,反映在吕宋岛17°~17.5°N存在板片窗构造。
- 唐琴琴詹文欢李健冯英辞姚衍桃孙杰黎雨晗
- 关键词:海沟火山活动南海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