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学香

作品数:9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莱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4篇心肌
  • 4篇心肌梗死
  • 4篇介入
  • 4篇梗死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3篇动脉介入治疗
  • 3篇型心
  • 3篇血管
  • 3篇介入治疗
  • 3篇冠状动脉介入
  • 3篇冠状动脉介入...
  • 2篇导管
  • 2篇血栓
  • 2篇血栓抽吸
  • 2篇经皮冠状动脉...
  • 2篇经皮冠状动脉...
  • 2篇急性
  • 2篇急性ST段抬...

机构

  • 9篇莱州市人民医...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作者

  • 9篇李学香
  • 1篇王海鹰
  • 1篇程应樟
  • 1篇张俊杰

传媒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新医学
  • 1篇广州医学院学...
  • 1篇心血管病防治...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间距可调式多球囊导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间距可调式多球囊导管,属于机械领域。间距可调式多球囊导管,包括导管组件和球囊,导管组件包括第一导管、第二导管和第三导管,导管组件在竖直方向上依次按顺序进行可拆卸连接,第一导管的上端为封闭且下端为开口,第三...
李学香
文献传递
氯吡格雷抵抗基因多态性与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抵抗基因多态性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方法接收PCI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100例,并检测氯吡格雷快代谢、中代谢、慢代谢基因,对慢代谢型基因患者调整为替格瑞洛口服,随访1年并记录。结果100例患者中CYP2C19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之间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ABCB1和PON1各基因型之间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1年,中间代谢型氯吡格雷加倍口服,慢代谢型改为替格瑞洛口服,CYP2C19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ABCB1携带TT、TC、CC等位基因、PON1携带AA、AG、GG等位基因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用药可依据氯吡格雷抵抗基因检测结果指导临床,具有可靠性。
李学香
关键词:PCI术后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几丁质酶-3样蛋白-1浓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治疗2周后对血清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tinase 3-like protein 1,YKL-40)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莱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CS患者120例,分为3组,每组40例,均予硝酸酯、拜阿司匹林、β受体阻断药、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瑞舒伐他汀10 mg/d,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d。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测定血脂、血糖和血清YKL-40浓度。结果 A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的血清YKL-40浓度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治疗2周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YKL-40浓度的降低幅度更大(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明显降低血清YKL-40浓度,其效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李学香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瑞舒伐他汀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双支血管急性闭塞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1例
2022年
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双支血管急性闭塞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体会。患者为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同时闭塞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急诊介入治疗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血栓抽吸术,冠状动脉内给予替罗非班、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恢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血流分级Ⅲ级。术后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更改治疗方案,加用羟基脲,继续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患者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未再出现胸痛症状,无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
李涛程振业李学香霍凤洁王海鹰程应樟卢旭
关键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导管预处理血栓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影响和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研究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手术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操作之前,通过指引导管向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尿激酶,配合血栓抽吸或小直径球囊反复捋过,预处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内的"新鲜血栓",对PPCI手术操作、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纳入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IRA前向TIMI血流0级、伴有血栓积分3~4分、高血栓负荷影像的连续STEMI患者165例,分为常规PPCI组84例(只使用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操作)和优化PPCI组81例(先使用抗栓药物序贯注入、抽吸或球囊捋过处理血栓,后球囊扩张伴或支架置入操作)。观察2组患者PPCI球囊扩张前IRA前向TIMI血流情况;PPCI手术过程器械操作和耗材使用情况;PPCI器械操作对IRA血栓移行/它支血管闭塞情况;PPCI术中无复流发生率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成功率;PPCI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风险。结果优化PPCI组有70.4%患者在球囊扩张操作前IRA的前向血流恢复到TIMI 2级以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成功率高于常规PPCI组(97.5%vs.89.3%,P<0.05),且介入器械耗材使用量较少[平均1(0,1)个根球囊和1(1,1)个支架/例vs.平均2(1,2)个球囊和2(1,2)个支架/例,P均<0.05];术中IRA血栓移行/它支血管闭塞及无复流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PPCI组(3.7%、1.2%vs.11.9%、14.3%,P均<0.05);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PPCI组(P<0.05);2组患者出血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患者PPCI术前经导管用药物和机械方法预先处理冠状动脉内血栓后,PPCI手术操作过程、有效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预后等方面显著优于单纯接受常规PPCI操作的患者,且介入器械耗材使用更合理。
李学香
关键词:血栓抽吸冠状动脉血栓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罕见异常起源的左回旋支急性闭塞1例
2024年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是心血管疾病中罕见的临床表现。其中,左回旋支的异常起源占全部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0.022%~0.024%。而左回旋支异常起源合并急性闭塞的病例则更为罕见。术中及时制订有效的寻找异常开口的策略和方法对完成介入治疗非常重要。本病例报道1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罕见左回旋支异常起源于无冠窦且左回旋支急性闭塞导致心肌梗死。患者突发胸痛入院,心电图提示下壁、后壁ST段抬高。急行冠状动脉造影示仅见左主干及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血流分级Ⅲ级),而未见左回旋支。左右冠窦内均未发现左回旋支。于升主动脉根部非选择造影,最后于无冠窦内发现开口异常的左回旋支。本病例针对异常起源左回旋支常见部位、寻找异常开口的策略、方法及介入治疗等方面进行讨论。
李涛程振业李学香张俊杰王鑫张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经股动脉或股静脉路径行心导管介入诊疗的周围血管损伤并发症——附单中心2216例次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研究经股动脉或股静脉入路行心导管介入诊疗后周围血管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危险因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200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山东省莱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导管室2 216例次经股动脉或股静脉入路行心导管介入诊疗患者的周围血管损伤并发症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168例患者发生周围血管损伤并发症,总发生率7.58%;其中出血性损伤并发症发生率远高于缺血闭塞性损伤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7%(161/2 216)vs. 0.31%(7/2 216),P<0.01];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股动脉路径的明显高于股静脉路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64%vs. 1.25%,P<0.01);动脉介入治疗类手术要显著高于动脉造影类手术和静脉介入诊疗类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1%vs. 5.6%,P<0.05;12.51%vs. 1.25%,P<0.01);具体为单纯血肿113例(5.1%),假性动脉瘤11例(0.5%),动静脉瘘4例(0.18%),穿刺部位外出血27例(1.22%),腹膜后血肿4例(0.18%),髂股动脉撕裂或夹层2例(0.09%),下肢动脉血栓形成2例(0.09%),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例(0.14%),肺动脉栓塞2例(0.09%),周围血管损伤并发症病死率0.14%,需要外科处理的占0.05%。结论心导管介入诊疗后的周围血管损伤并发症在股动脉路径更常见,以出血性损伤并发症居多,但绝大多数患者经及时内科处理预后良好。
李学香解强
关键词:血肿
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预处理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即刻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预处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即刻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02例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罪犯血管前向血流TIMI 0级,且伴有明显血栓负荷影像的STEMI患者。应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预处理至前向血流恢复TIMI3级后.随机分为即刻PCI治疗组(n=52)及择期(7~10d后)PCI治疗组(n=50)。比较两组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情况,PCI治疗中慢血流或无复流事件发生率,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PCI治疗后4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择期PCI治疗组冠脉支架植入成功率显著高于即刻PCI治疗组(100%哪86.54%,P〈0.05),且使用支架数量较少;即刻PCI治疗组治疗中慢血流或无复流事件的发生率为9.62%。择期PCI治疗组无1例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PCI治疗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69%,择期PCI治疗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预处理迭TIMI3级血流的STEMI患者行后续择期PCI治疗比即刻PCI治疗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明显提高。
李学香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替罗非班血栓抽吸导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复合式微导管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式微导管,属于机械领域。本复合式微导管包括:Y形管,包括本体和位于本体同端的第一分支及第二分支,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均与本体连通;聚拢套管,聚拢套管罩套于Y形管外,聚拢套管与Y形管为可拆卸连接,当聚...
李学香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