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燕
-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FAERS数据库的达罗他胺不良反应信号挖掘与分析
- 2024年
- 目的:挖掘达罗他胺相关的不良反应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对美国FDA不良反应报告系统(FAERS)中2019年第三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以达罗他胺为首要怀疑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挖掘,检测阈值为报告数≥3且ROR的95%置信区间下限>1的不良反应。结果及结论:共筛选出以达罗他胺为首要怀疑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1376份,去除非药品不良反应后为1013份,涉及患者589例,检测出风险信号40个,涉及16个系统器官,主要集中在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胃肠系统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各类检查及各类神经系统疾病。达罗他胺的不良反应最常出现在服药的第1个月。挖掘出药品说明书未提及的信号21个,具体包括横纹肌溶解、谵妄、男性乳腺发育、周围神经病变和水肿等。
- 李文燕张婷李杨
- 2011—2015年南京市第一医院肺部吸入制剂的使用情况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肺部吸入制剂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2015年南京市第一医院肺部吸入制剂的种类、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药费(DDC)及药品排序比(B/A)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肺部吸入制剂的用药金额均呈上升趋势,但占总用药金额的构成比基本稳定。其中用药金额前3位的肺部吸入制剂为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DDDs排名前3位的肺部吸入制剂分别为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沙丁胺醇气雾剂;沙丁胺醇气雾剂、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噻托溴铵粉吸入剂的B/A较大,而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的B/A较小,其余吸入制剂的B/A基本接近1.00。DDC排名前3位的肺部吸入制剂分别为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结论 2011—2015年南京市第一医院肺部吸入制剂总体用药和价格结构比较客观合理。
- 李文燕朱余兵张倩
- 关键词:用药频度日均费用用药分析
- 临床药师参与晚期肺癌患者靶向治疗的药学实践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晚期肺癌患者靶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晚期肺癌患者靶向治疗的过程,结合药物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提出药学建议,提供个体化的药学服务。结果临床药师参与晚期肺癌患者靶向治疗的药学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治疗过程中潜在的问题,预防了不良结局的发生。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晚期肺癌患者的靶向治疗,可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
- 李杨李文燕唐慕菲
- 关键词:肺癌临床药师靶向治疗药学实践
- 替雷利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评价替雷利珠单抗(TIS)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SinoMed数据库和卫生技术评估(HTA)相关网站,搜集TIS一线治疗晚期NSCLC的HTA报告、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药物经济学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4年4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并采用定性描述方法进行快速卫生技术评估。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系统评价/Meta分析7篇,药物经济学研究2篇。有效性方面,与化疗(CT)相比,TIS+CT可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客观缓解率(ORR),可提高任何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情况、伴或不伴肝转移、年龄≥65岁或<65岁、有吸烟病史的晚期NSCLC患者的PFS;与CT相比,TIS+CT可提高晚期非鳞状NSCLC患者的PFS,可提高PD-L1≥50%的晚期非鳞状NSCLC患者的PFS;与CT相比,TIS+CT可提高PD-L1为1%~49%、PD-L1≥50%、男性、年龄≥65岁、有吸烟史、ECOG评分1分、ⅢB期和Ⅳ期晚期鳞状NSCLC患者的PFS。安全性方面,与卡瑞利珠单抗+CT和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CT相比,TIS+CT可降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经济学方面,对于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和渐变淋巴瘤激酶重排的非鳞状NSCLC,与CT相比,TIS+CT在中国具有一定的成本-效果优势。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PD-L1表达≥50%、肝转移和有吸烟史的非鳞状NSCLC患者中,一线TIS+CT方案的生存益处更大。结论TIS+CT一线治疗晚期NSCLC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 李文燕潘希丁揭琼李园园唐慕菲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
- 艾司氯胺酮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早期睡眠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观察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持续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并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患者术后早期睡眠、镇痛及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和艾司氯胺酮组(E组),每组各38例。E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0.2 mg/kg艾司氯胺酮,随后持续泵注0.1 mg·kg^(-1)·h^(-1)艾司氯胺酮,直至手术结束。C组患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前1 d、术后1 d和术后3 d,采用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患者睡眠情况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睡眠质量。记录术后2、6、1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48 h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按压次数以及补救镇痛率。于术前1 d、术后1 d和术后3 d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记录焦虑(HADS-A)和抑郁(HADS-D)评分。于术后1、3 d行15项恢复质量评分(QoR-15)评分,并记录患者排气时间。结果E组患者术后第1、3天的总睡眠时间长于C组、睡眠效率指数和快速动眼睡眠占比高于C组(P<0.05);另外,术后1、3 d的PSQI得分,E组患者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4 h、12 h的VAS评分以及术后48 h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E组患者术后24 h、48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并且术后48 h PCI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C组[(13.8±4.3)次vs(16.2±3.7)次,t=2.556,P=0.013]。与C组相比,E组患者术后1、3 d的HADS-A和HADS-D评分较低、QoR-15评分较高(P<0.05),且排气时间明显提早[(17.1±2.0)h vs(18.3±2.1)h,t=2.646,P=0.010]。结论术中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联合TPVB可以一定程度改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睡眠、焦虑抑郁并促进术后恢复。
- 李文燕张勇张晨石莉
- 关键词:胸椎旁神经阻滞睡眠抑郁焦虑
- 临床药师参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普通肝素致重度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治疗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为临床药师参与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普通肝素诱导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的危急情况下急救处理、后续抗凝药物选择,并给予患者全程化的药学监护。结果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时血小板已经恢复至正常值,住院期间患者未见明显出血。结论临床药师可以协助医师处理药品严重不良反应,保证患者临床用药的安全、减少临床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
- 张倩徐碧云李文燕陈瑾瑾
- 关键词:抗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