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涛

作品数:7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土壤
  • 3篇有效性
  • 2篇磷肥
  • 2篇磷形态
  • 2篇肥际
  • 2篇
  • 1篇单宁酸
  • 1篇等温线
  • 1篇典型土壤
  • 1篇畜禽粪
  • 1篇畜禽粪便
  • 1篇厌氧
  • 1篇厌氧降解
  • 1篇生物强化
  • 1篇施用
  • 1篇施用模式
  • 1篇水稻
  • 1篇水稻土
  • 1篇禽粪
  • 1篇脱氯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黄石理工学院
  • 1篇山西大学

作者

  • 7篇王涛
  • 4篇周健民
  • 4篇王火焰
  • 3篇蒋新
  • 2篇王芳
  • 2篇王聪颖
  • 2篇余贵芬
  • 2篇杜昌文
  • 2篇卞永荣
  • 2篇陈小琴
  • 1篇尹春芹
  • 1篇刘翠英

传媒

  • 2篇土壤学报
  • 2篇土壤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1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固体废弃物及土壤中磷的形态分析技术被引量:5
2011年
畜禽粪便等固体废弃物及土壤中磷的形态分析对于管理固体废弃物、提高磷素利用率、减少磷素流失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初以来,已提出多种固体废弃物及土壤中磷素形态分析的方法,包括化学分级、酶水解法、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3、1P核磁共振(31P NMR)、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等。本文系统总结了一些固体废弃物及土壤中磷素形态分析的方法,比较了其特点,指出只靠单一的方法并不能很好地鉴定固体废弃物及土壤中磷素的形态,必须综合考虑运用多种方法,从而为磷素形态分析提供方法选择的依据,同时为进一步发展固体废弃物及土壤中磷素形态分析新技术奠定基础。
王涛周健民王火焰
关键词:畜禽粪便NMRXANES
线性和非线性方法估计单宁酸共存下形成的无定形铝氧化物上菲的吸附等温线参数比较被引量:3
2010年
采用批实验研究了菲在单宁酸干扰下形成的不同晶形铝氧化物上的吸附现象,并用不同的吸附等温线方程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了拟合,重点比较了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方法估计吸附等温线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菲在各种晶形的铝氧化物上都有明显的吸附,但并不是完全随着单宁酸含量和结晶度的变化而规律性变化。吸附平衡数据以Langmuir、Redlich-Peterson和Dubinin-Radushkevich吸附等温方程,用不同的回归方法估计的等温线参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线性回归得到的参数有不确定性,表明用线性回归来判断吸附等温线能否对吸附平衡数据进行最优拟合是不可靠的。相反,非线性回归能较好地确定菲在不同晶形铝氧化物上的最佳吸附等温线及相应参数。采用R2和χ2共同检验发现,菲在4种不同结晶度(单宁酸与铝的摩尔比(MR)=0,10-3,10-2,10-1)铝氧化物上的最佳吸附等温线方程并不尽相同,分别为Freundlich,Freundlich,Dubinin-Radushkevich和Freundlich,反映了各种晶形的铝氧化物的表面异质性。修正的Freundlich方程比较不同晶形铝氧化物对菲的相对吸附容量顺序为:MR=10-3
王涛余贵芬王芳卞永荣王聪颖蒋新
关键词:单宁酸吸附等温线
培养温度和时间对磷肥在黑土中转化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培养温度和时间对磷酸二氢钙(MCP)、磷酸二氢铵(MAP)和磷酸氢二铵(DAP)在黑土中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增加了黑土对肥料磷的固定,且有利于Al-P的形成;培养50 d后,温度由5℃升至25℃时,We-P在添加MAP和MCP处理的土壤中占外源磷的比例分别降低51%和42%,同时Al-P分别上升110%和45%;在培养初期,温度对Ca8-P和Fe-P形成的影响不显著,但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差异显著。25℃时,培养时间对Ca2-P和Ca8-P形成的影响较小;Al-P在培养初期形成速率很快,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形成速率下降,而Fe-P的形成速率与之相反;Al-P的增加量与We-P的下降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与MAP和MCP相比,DAP更适合在黑土中施用。
王涛周健民王火焰杜昌文陈小琴
关键词:肥际微域磷形态有效性
磷酸铵在三种典型土壤中的转化及其有效性被引量:2
2010年
研究了磷酸二氢铵(MAP)和磷酸氢二铵(DAP)在3种典型土壤中的转化,并评价了其有效性。结果表明:施用磷酸铵可改变肥际微域土壤的pH值,并且这种效应可持续几个月;MAP在黑土中,反应产物主要为Al-P,占38.8%,其次为Fe-P,占12%;在潮土中,Ca2-P是主要形态,占34%,其次为Ca8-P,占28%;在水稻土中,We-P是主要形态,占50%以上,其次为Ca2-P,占20%。在黑土中We-P在DAP处理中所占的比例较MAP处理中高,而Al-P和Fe-P所占的比例正好与之相反;在最初的10 d里,We-P下降显著,随反应时间延长,DAP和MAP处理间We-P所占的比例差异减小;MAP在水稻土中的有效性最高,其次是潮土和黑土;在黑土中DAP的有效性较MAP要好,MAP主要转化成了Al-P。
王涛周健民王火焰杜昌文陈小琴
关键词:土壤肥际磷形态
生物强化和生物刺激对土壤中PAHs降解的影响被引量:18
2010年
采用生物强化(农田土中添加PAHs污染土或污泥)和生物刺激(PAHs污染土中添加(NH4)2HPO4)2种措施,研究了土壤中13种PAHs的降解及CO2的释放量.结果显示,农田土壤中的微生物对2~5环的PAHs都有较强的降解能力,添加污染土显著增强了对5环PAHs的降解,表明污染土中的微生物对高环PAHs的降解能力更强;添加污泥对促进PAHs降解的作用不明显,可能是好氧培养条件不适合厌氧菌的生长.添加N、P营养盐可显著提高污染土中3~4环PAHs的降解,但5环PAHs在添加和未添加N、P中的降解率始终较低,均小于10%.CO2的释放呈现先增加再降低,再略微增加直至平稳的过程,且与PAHs的降解高度响应,说明PAHs的降解与微生物活性密切相关.
王聪颖王芳王涛尹春芹卞永荣蒋新
关键词:生物强化
小分子有机碳对土壤中六氯苯厌氧降解及挥发的影响被引量:6
2008年
采用密封培养瓶装置,研究了红壤性水稻土和乌栅土在添加乙酸、葡萄糖、柠檬酸时六氯苯(HCB)的厌氧降解行为,同时分析了土壤pH变化、碳源转化过程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释放及六氯苯的挥发.结果表明,8周内红壤性水稻土中HCB减少了约20%-44%,加入乙酸抑制HCB的降解,表明低pH条件不利于脱氯反应,加入葡萄糖和柠檬酸在前期抑制后期则促进HCB的降解;乌栅土中HCB减少了约21%-23%,加入小分子有机质对其降解没有明显的效果;六氯苯降解的主要产物为五氯苯(PCB),最终检测到红壤性水稻土中PCB为23-96μg/kg,乌栅土中为64-92μg/kg;HCB的降解与CH4和CO2的释放量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的相关性;2种土壤中,外加小分子有机碳均减少了HCB的挥发作用,且红壤性水稻土中HCB的挥发比乌栅土中更强,表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HCB挥发的重要因子.
刘翠英余贵芬蒋新王涛
关键词:HCB厌氧降解还原脱氯土壤CH4
磷酸一钙施用模式对水稻有效性及土壤中有效磷分布的影响
2010年
利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磷酸一钙不同施用模式对水稻的有效性及土壤中有效磷(P)分布的影响,并提出了水田中P肥的施用模式。结果表明:P肥撒施时,表层水中总P浓度最高,达4.8mg/L,而其他施肥模式下表层水中总P浓度可满足GB3838-2002Ⅲ类水水质要求;混施可为水稻提供立体的吸收空间,有效性高;沟施时,肥料P主要集中在施肥带上下约3cm的范围内;在水田中,施用P肥时应优先考虑混施,若土壤中P素有效性相对较高,应尽量在旱作时施用。
王涛周健民王火焰
关键词:磷肥有效性水稻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