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研究表明,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机制研究可以从代谢组学的角度,进行代谢产物分析。代谢组学结合文献分析,可全面地了解其在骨关节炎领域的研究现状。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对代谢组学在关节炎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 Med、EBSCO、Web of Science、Elsevier数据库中有关代谢组学在关节炎领域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到2017年5月。中文检索词:"(代谢组学"OR"代谢组")AND"关节炎";英文检索词:"Metabolomics"AND"Arthritis"。初步检索得到文献201篇,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9篇进行文献进行基本信息与研究内容的分析。结果与结论:(1)从2007年开始出现相关文献,文献数量逐年增加;(2)第一作者研究单位是高校、医院、研究院,发文量分别是37篇(63%)、15篇(25%)和7篇(12%);(3)收录期刊文献44篇(75%)、学位论文11篇(19%)、会议论文4篇(7%),44篇期刊文献收录在38种期刊杂志;(4)基金支持:36篇文献获得基金资助(6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文献最多,共29篇(49%),厅局级基金18篇(31%),省部级基金10篇(17%),国外基金5篇(8%),校级项目5篇(8%);(5)关节炎类型:类风湿关节炎40篇(68%)、骨关节炎7篇(12%)、痛风性关节炎6篇(10%),其他类型6篇(10%);(6)文献研究方向:关节炎治疗机制研究30篇(51%),发病机制研究17篇(29%),关节炎中医症候研究6篇(10%),综述6篇(10%);(7)代谢组学检测样本:体液样本53篇(90%),组织样本6篇(10%);(8)代谢组学分析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33篇(56%)、核磁共振15篇(25%)、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10篇(17%)、联合液相与气相色谱-质谱技术1篇(2%);(9)由此提示,代谢组学已经普遍应用到关节炎领域中,并成为研究热点。另外,基于代谢组学了解中医药治疗关节炎副作用代谢途径,可为中医药�
目的了解我国艾灸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依据与方向。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维普数据库(VIP)、Pubmed、Web of science中从建库起至2017年10月的艾灸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相关文献,根据所检结果收集和整理文献,并对文献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出152篇文献,文献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发表地区主要集中在浙江省(23篇)、广西壮族自治区(23篇)、江苏省(14篇);21.7%的文献有基金支持,均为省级课题,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灸法以温和灸为主;穴位使用频次最高的是足三里,其次是神阙;干预时间以20 min/穴较为常见;评价指标多集中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指标,其中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最为常用,实验室指标相对缺乏。结论艾灸可以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但仍需要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规范艾灸治疗方案、艾灸时间及选择穴位以提高研究质量,进一步利用现代技术,深入机制研究,拓宽研究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