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亮

作品数:31 被引量:139H指数:8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骨折
  • 12篇肱骨
  • 12篇复位
  • 11篇儿童
  • 10篇肱骨髁
  • 10篇闭合复位
  • 8篇上骨折
  • 8篇髁上骨折
  • 8篇股骨
  • 7篇肱骨髁上骨折
  • 7篇关节
  • 6篇手术
  • 5篇髓内
  • 5篇经皮克氏针
  • 4篇治疗儿童
  • 4篇手术技巧
  • 4篇肱骨骨折
  • 4篇髋关节
  • 3篇鹰嘴
  • 3篇远端

机构

  • 31篇内蒙古医科大...
  • 3篇包头市第四医...

作者

  • 31篇孙亮
  • 29篇赵振群
  • 25篇刘万林
  • 24篇白锐
  • 24篇王勇
  • 19篇孙超
  • 18篇韦宜山
  • 18篇李岱鹤
  • 4篇张丽华
  • 4篇吉利
  • 3篇郭世炳
  • 3篇王玉鑫
  • 3篇赵伟
  • 2篇王国强
  • 2篇郝强
  • 1篇申雅文
  • 1篇薛慧琴
  • 1篇杨德文
  • 1篇张志峰
  • 1篇冯卫

传媒

  • 7篇中华小儿外科...
  • 3篇中华骨科杂志
  • 3篇临床小儿外科...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内蒙古医科大...
  • 1篇骨科临床与研...
  • 1篇第二十四届中...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7
  • 1篇2015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尺骨鹰嘴穿针操纵杆技术辅助治疗儿童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探讨使用尺骨鹰嘴穿针操纵杆技术辅助闭合复位治疗儿童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收治的39例儿童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6.68±2.52)岁,范围在2.17~13.75岁。实施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CRPP)固定23例(58.97%),为第1组;行尺骨鹰嘴穿针操纵杆技术辅助CRPP治疗16例(41.03%),为第2组。所有患儿术后随访时间均在16周以上。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后Baumann角、提携角、肱前线与肱骨小头交叉点、肘关节功能和活动范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所有患儿平均随访(1.98±1.43)年,术后4~6周骨折均获临床愈合。第1组平均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分别为(48.59±15.75)min和(49.65±23.83)次,第2组则分别为(27.17±9.68)min和(24.25±5.92)次,均较第1组明显下降,平均下降21.42 min和25.40次(95%可信区间,12.43~30.40 min和14.74~36.06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肱前线与肱骨小头关系均恢复正常。第1组和第2组术后末次随访Baumann角分别为(77.13±2.20)°和(72.69±1.70)°,提携角分别为(10.39±2.19)°和(12.96±2.37)°,两组比较,第2组冠状面的复位质量明显优于第1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未出现术后即刻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Flynn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和运动范围相似。结论使用经尺骨鹰嘴穿针操纵杆技术辅助闭合复位治疗儿童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该技术在不增加并发症风险的情况下,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透视频率和提高复位质量。
韦宜山刘万林崔鹏飞白锐李岱鹤赵振群王勇孙亮孙超娜木罕
关键词:儿童骨折
操纵杆技术在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性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 探讨操纵杆技术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治疗25例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性骨折。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范围为2~14岁。均使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术中利用操纵杆技术。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分析。结果 所有患儿均无肘内翻、针道感染、复位丢失、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发生医源性尺神经损伤,术后1个月完全恢复。末次随访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估结果:优19例,良5例,可1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性骨折是一种罕见而且极具挑战性的骨折,通过操纵杆技术使得传统闭合复位简单化,减少复位及透视次数,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孙亮刘万林赵振群韦宜山白锐李岱鹤王勇孙超
关键词:骨折固定术肱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操纵杆
不同髓内针直径与髓腔峡部直径之比的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比较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 比较不同髓内针直径与髓腔峡部直径之比(nail diameter/medullary canal diameter ratio,ND/MCD)的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08例股骨干骨折儿童纳入前瞻性研究对象。年龄5.2~11.7岁,平均8.6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19.7 kg/m2;其中男187例,女121例;左侧163例,右侧145例;不稳定骨折130例,占42.2%(130/308)。所有患儿均采取逆行弹性髓内针内外侧穿针技术治疗,手术操作由同一位资深高级职称医生主刀或指导完成。术前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A、B两组,A、B两组分别为154例。A组选择弹性髓内针时要求其直径满足ND/MCD>60%而<80%;B组直径要求满足ND/MCD≥80%。两组患儿在术前一般资料及影像学表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后治疗及康复训练相同。记录并比较两组畸形愈合、骨折不愈合率,以及手术时间、内固定物取出时间、感染、针尾激惹发生比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A组8.7个月,B组8.9个月。两组患儿在畸形愈合率、骨折不愈合率、感染率、针尾激惹发生比例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内固定物取出所需时间A组明显较B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内固定物取出前患肢功能及步态均恢复正常。结论 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ND/MCD>60%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且与≥80%时相比,ND/MCD在60%~80%时手术操作更容易。
王勇刘万林白锐赵振群吉利李云隆孙亮
关键词:儿童弹性髓内针股骨干骨折
闭合复位刚性髓内钉治疗大龄、高体重儿童及青少年股骨干骨折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刚性髓内钉治疗大龄、高体重儿童及青少年股骨干骨折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使用闭合复位刚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大龄、高体重儿童及青少年股骨干骨折患者共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10~18岁,平均(13.52±2.49)岁;左侧18例,右侧7例;体重42~75 kg,平均(50.35±7.54)kg。术后进行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无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近端畸形、双下肢不等长、骨的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4%)出现术后感染,其后通过骨水泥珠链治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the American knee society,AKS)评分,优20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6%。结论大龄、高体重儿童及青少年股骨干骨折使用闭合复位刚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孙亮白锐刘万林赵振群王勇孟晨阳
关键词:闭合复位股骨干骨折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治疗青少年AO/OTA分类B型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技巧
目的青少年肱骨髁间骨折是肱骨髁上骨折的特殊类型,闭合复位克氏针治疗有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已是国内外学者的共识。但是,由于技术操作复杂、复位和固定顺序具有特殊性,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治疗青少年肱骨髁间骨折这一技术应用并不普...
韦宜山刘万林白锐李岱鹤赵振群王勇孙超孙亮
关键词:肱骨髁间骨折闭合复位
文献传递
环形外固定系统治疗儿童膝关节周围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短期疗效分析
目的 儿童膝关节周围骨折多采取交叉克氏针或螺钉固定,但一般都会辅助长腿甚至髋人字石膏外固定。除了天气炎热以及寒冷带来的石膏不适,虽然石膏拆除后经过功能锻炼小龄儿童膝关节功能恢复较为迅速,但大龄儿童膝关节锻炼周期长,较为困...
李岱鹤刘万林韦宜山白锐赵振群王勇孙超孙亮
关键词:儿童膝关节周围骨折
应用弹性髓内针与髋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潜在风险因素的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分析采用弹性髓内针与髋部锁定加压钢板行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并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年龄5~10岁,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联合髋人字石膏外固定治疗组(A组,34例)和切开复位髋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联合髋人字石膏外固定治疗组(B组,22例)。对比两组患儿年龄、体重、性别、民族、侧别、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透射次数、术中耗时、住院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资料;对术后股骨颈干角和前倾角进行影像学评估,按Sanders评分原则实施双侧髋关节功能评定。结果56例骨折全部愈合良好,两组均未发生即刻术后并发症。A组平均随访25.3个月(15~48个月),B组平均随访28.6个月(13~40个月)。A组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切口长度(A组为双侧切口长度之和)、术中耗时(不包括麻醉、复苏及髋人字石膏固定所耗时间)、内置物取出时间的值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透射次数A组为(45.74±3.22)次,显著高于B组[(15.52±0.54)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内置物末端激惹率、双下肢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影像学评估,双侧股骨颈干角分别为:A组(132.43±9.52)°,B组(128.44±13.51)°;前倾角分别为:A组(21.45±5.53)°,B组(24.63±6.34)°。两组患侧髋关节颈干角及前倾角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anders评分标准评价患侧髋关节功能:A组中优29例、良4例、中1例,优良率97.06%;B组中优18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9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结论弹性髓内针与髋部锁定加压钢板技术是治疗5~10岁儿童股骨转子下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
孙超刘万林韦宜山白锐李岱鹤赵振群王勇孙亮马国洋杨德文
经尺骨鹰嘴操纵杆技术辅助闭合复位治疗儿童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被引量:22
2020年
目的对比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CRPP)和使用经尺骨鹰嘴操纵杆技术辅助闭合复位治疗儿童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39例分别进行CRPP和经尺骨鹰嘴操纵杆技术辅助CRPP治疗的多方向不稳定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资料,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6.68±2.52)岁(范围2.17~13.75岁)。23例(58.97%)单纯采用CRPP治疗(CRPP组);16例(41.03%)采用经尺骨鹰嘴操纵杆技术辅助下CRPP治疗(操纵杆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复位质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术后16周和末次随访时与健侧相比较,患侧Baumann角、提携角、侧位肱头角、肘关节功能和活动范围之间的差异。结果 39例随访时间(1.98±1.43)年;术后4~6周均获骨折临床愈合。CRPP组手术时间(48.59±15.75)min,透视次数(49.65±23.83)次,操纵杆组为(27.17±9.68)min和(24.25±5.9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术后侧位肱头角均恢复正常。CRPP组术后16周患侧冠状面Baumann角77.70°±2.16°,健侧73.78°±4.04°,操纵杆组分别为73.06°±1.81°和72.81°±3.45°;末次随访时CRPP组患侧冠状面Baumann角77.13°±2.20°,健侧74.17°±4.17°,操纵杆组分别为72.69°±1.70°和73.38°±3.48°,操纵杆组冠状面复位质量明显优于CRPP组(P<0.05)。术后16周CRPP组Flynn标准肘关节功能优良率82.61%,肘关节屈曲134.13°±8.61°,肘关节伸直-3.48°±6.47°,操纵杆组分别为81.25%,132.19°±9.48°和-3.44°±4.37°;末次随访时,CRPP组Flynn标准肘关节功能优良率91.30%,肘关节屈曲140.14°±5.76°,肘关节伸直-0.65°±3.79°,操纵杆组分别为93.75%,141.88°±5.12°和-0.31°±3.86°,两组Flynn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和运动范围相似。结论使用经尺骨鹰嘴操纵杆技术辅助CRPP治疗儿童多方向不稳定�
韦宜山刘万林王国强郝强白锐李岱鹤赵振群王勇孙亮孙超娜木罕杨德文马国洋
关键词:肱骨骨折骨折闭合性内固定器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固定术后超早期拆除石膏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经皮穿针固定术后超早期(术后2周)拆除石膏外固定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100例GartlandⅡ和Ⅲ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8例符合纳入标准,男52例、女33例,均于伤后早期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遵循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5)。观察组于术后2周拆除石膏外固定,术后4周拔出克氏针;对照组于术后4周拆除石膏外固定,术后6~8周拔出克氏针。两组均于术后即刻及术后12周行X线检查。评估内容包括:术后即刻及术后12周患侧肘关节Baumann角、提携角、肱头角、术后6周及12周患侧肘关节活动度(与健侧比较),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Flynn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两组Baumann角、提携角、肱头角、肘关节活动度、Flynn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情况。两组患儿均至少随访至术后12周。结果两组均于术后4~8周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术后6周时患侧肘关节平均活动受限度:观察组为(3.09±1.38)°,对照组为(15.91±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周末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平均活动受限度均<5°,其中观察组为(0.95±0.95)°,对照组为(1.02±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与术后12周患侧肘关节Baumann角、提携角及肱头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一例因超早期拆除石膏而导致复位角度丢失。末次随访时按照Flynn评分标准,两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一例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组无一例发生针道感染,对照组发生4例,经拔除克氏针后口服抗生素治愈。结论儿童GartlandⅡ、Ⅲ型
孙亮崔晓龙刘万林赵振群王勇白锐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骨折闭合复位
阿霉素耐药细胞外泌体通过传递耐药性影响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细胞外泌体与MDR1、miRNAs的相关性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骨肉瘤MG63和U2OS细胞株构建阿霉素耐药株,通过MTT法检测耐药和敏感株的50%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于15~120 min中间隔15 min观察一次荧光染色检测荧光强度的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DR1的mRNA和P-gp蛋白表达水平等验证骨肉瘤细胞耐药性;通过粒径分析及Western Bolt检测鉴定外泌体。观察PKH26标记的阿霉素耐药细胞外泌体的胞吞作用,并采用MTT法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阿霉素耐药细胞外泌体与骨肉瘤细胞共培养后细胞的增殖水平、迁移能力及耐药性的变化。通过骨肉瘤源性外泌体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RT-PCR验证miRNAs在骨肉瘤敏感和耐药细胞中的mRNA差异表达水平。观察MG63和U2OS中正常骨肉瘤细胞组与耐药细胞组、耐药细胞+正常外泌体组、耐药细胞+耐药外泌体组成瘤裸鼠肿瘤生长情况,血清外泌体鉴定及其miR-21-5p的mRNA表达水平,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MDR1的mRNA和miR-21-5p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G63和U2OS中阿霉素耐药株IC50(11.81、9.33μg/ml)高于正常株(2.21、0.93μg/ml),荧光强度减弱速度高于正常株,MDR1的mRNA和P-gp的蛋白表达水平(2.15±0.10、2.127±0.12;0.92±0.11、0.73±0.10)均高于正常株(1.12±0.16,1.02±0.11;0.46±0.03、0.3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外泌体分别与正常株共培养时可通过胞吞作用进入骨肉瘤细胞内集中分布于细胞质。骨肉瘤细胞与耐药外泌体共培养,分别以2、4、6、8μg/ml的阿霉素浓度处理后,耐药组增殖水平显著上升,耐药组迁移能力(54.20±9.32,19.24±2.88;76.40±5.41,30.26±4.87)较正常组(35.947±3.922,6.72±3.546;51.217±5.546,19.31±1.930)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外泌体测序和生信分析中10种上调明显的miRNAs,进行RT-PCR验证其在正常和耐�
孙超冯卫张丽华孟晨阳薛慧琴赵伟王玉鑫王紫横孙亮郭世炳
关键词:骨肉瘤外泌体微RNAS多柔比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