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评价肝脏形态学改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法对50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分组(A组:〈30分,B组:30-36分,C组:〉36分,D组为正常对照组)。按疾病分为肝炎组(E)和肝硬化组(F)。在50例患者中选择20例(治疗前为G组,治疗后为H组)进行治疗前后观察。应用MRI平扫观察各分组肝与脾脏的形态学、肝脏各径线及门静脉内径的变化。结果:在肝脏形态学MRI表现上,肝炎组边缘粗糙,肝硬化组肝边缘波浪状、粗糙,肝实质信号分布不均匀。肝右叶横径随分值的增加呈减小趋势。左叶矢状径:A与B组(P〈0.05)、A与D组(P〈0.01)有统计学差异;尾叶横径:A、B、C组均〉D组(P〈0.01)。在肝炎组、肝硬化组及正常组比较中,右叶横径:D〉E〉F(P〈0.01);左叶矢状径:D〉E〉F(P〈0.01);尾叶横径:E〉F〉D(P〈0.01);门静脉内径:F〉D〉E(P〈0.05)。治疗前后的比较中发现,肝脏各径线及门静脉内径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能清楚显示肝脏在疾病状态下的形态、大小的改变,对评价慢性肝病的诊断、病情的判断及治疗提供较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