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森评 作品数:6 被引量:17 H指数:2 供职机构: 重庆市渝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渝北区2010-2016年幼托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聚集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渝北区幼托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6年渝北区幼托儿童手足口病共发病11151例,占手... 刘惠 苏小元 杨森评关键词:手足口病 疫情分析 2016年重庆市渝北区手足口病聚集疫情分析 2018年 目的了解重庆市渝北区2016年手足口病聚集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重庆市渝北区手足口病监测资料和各镇街报表数据,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16年重庆市渝北区手足口病聚集疫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重庆市渝北区手足口病全人群发病率为563.40/10万。聚集疫情共报告123起,发病343例,占同期发病总数的4.15%。其中9~12月报告85起,占疫情总数的69.11%。聚集疫情主要发生在城区街道,占比95.93%(118/123)。男女发病比为1.21∶1。人群分布集中在2~4岁组,共325例,占病例总数的94.75%。结论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聚集疫情的重点防控场所,4~7月和9~12月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 杨森评 苏小元 张秀华 刘惠 郝永东关键词: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分布 某托幼机构诺如病毒暴发疫情调查分析 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通过对托幼机构诺如病毒疫情的调查分析,查找病原和传播链,为控制疫情提供相应措施及依据。方法制定病例定义,通过病例搜索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对现场采集的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描述。结果全园有9个班,儿童263人,教职工42人。本次疫情累计报告病例30例,疫情分布在4个班级,波及儿童共122人。全园罹患率为9.84%(30/305),发病班级儿童罹患率为24.59%(30/122)。临床表现呕吐比例最高(占96.67%,29/30)。1月3日19时出现首例病例,1月4—5日为主要发病阶段(24例)。男生罹患率为34.92%,高于女生的13.56%(P<0.01),4个班级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病原为诺如病毒GII型。结论该起疫情为对幼儿呕吐物和污染环境处置不当导致人际传播的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 杨森评 宿昆 苏小元 罗琳 张秀华 刘惠 郝永东关键词:肠道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 重庆市4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特征 2022年 目的调查重庆市4个区县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和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在不同暴露状态下受感染的情况,进一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感染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调查对象2670名,共119名密切接触者转为感染者,其中确诊病例72人,无症状感染者47人。使用Excel 2017对数据进行分类清洗、梳理,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密切接触者总感染率为4.47%(119/2670)。确诊病例的感染率为4.68%(109/2329),无症状感染者的感染率为2.93%(10/3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2,P=0.521)。119例感染者中94例(78.99%)与关联病例为亲属关系,21例(17.65%)为社交活动关系,4例(3.36%)为其他关系。与关联病例最主要的接触地点在家中,占82.35%(98/119)。主要的接触方式为同餐、同住和其他,分别为81.51%(97/119)、5.04%(6/119)、13.45%(16/119)。密切接触者中感染者在不同的关联病例关系、不同接触频率、不同接触方式、不同接触地点以及不同暴露时间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密切接触者与关联病例经常接触(OR=4.366,95%CI:2.417~7.886),接触地点为娱乐场所(OR=3.921,95%CI:1.058~14.540)为密切接触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密切接触者的管控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及早发现密切接触者中的感染者,执行严格的隔离措施和加强娱乐场所的个人防护和场所管控是减少被感染风险的有效防护措施。 贺安然 唐晓君 张勇 邱景富 杨森评 陈林 罗超关键词:密切接触者 流行病学特征 2010-2016年重庆市渝北区幼托儿童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了解重庆市渝北区幼托儿童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重庆市渝北区2010-2016年幼托儿童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6年重庆市渝北区发生幼托儿童手足口病聚集疫情216起,发病总例数为747例,重症1例,死亡1例。季节发病高峰主要是5~6月及10~11月,城区发病199起,占疫情总数的92.13%,年龄以2~5岁为主,男女发病比1.18∶1。病原学监测以EV 71和Cox A16为主,分别占32.81%和29.69%。疫情发生至报告的加权平均时间为3.96 d,疫情维持的加权平均时间为5.40 d,疫情维持时间与报告时间呈正相关(r=0.984,P<0.01)。结论幼托儿童手足口病聚集疫情不容忽视,急需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促使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同时做好流动人口管理。 刘惠 苏小元 杨森评关键词:手足口病 一起乌头碱食物中毒的调查 被引量:2 2014年 2012年12月11日,重庆市渝北区某镇一农户家发生一起食物中毒,6例发病,其中2例死亡。重庆市渝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CDC )接到通知对该事件进行全方位调查,以查明其发病原因、食品安全风险等,现报道如下。〈br〉 1临床资料〈br〉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现场标本采样、现场流行病学及卫生学材料、临床表现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1)调查对象:包括10名就餐者和2名未就餐者,其中就餐人员中有6例中毒患者。(2)调查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对就餐情况进行调查,采用现场卫生学调查方法对可疑餐次食物、就餐环境、厨房材料及饮水等方面进行调查。此外,对采样结果进行实验室分析。(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①发病情况。发病者均为上桌就餐人员,未上桌的2名未发病。10名就餐者中6例发病,罹患率为60.00%,其中男5例,女1例;发病最大年龄58岁,最小年龄21岁,平均38.40岁。2例死亡,病死率33.33%,均为男性。6例患者均在30 min内发病,其中短时间内出现2例死亡,属于急性发病,病情进展迅猛。②发病时间。最短发病时间15 min ,最长发病时间28 min ,平均发病时间23 min。据推测首发病例在餐后15 min发病,另外5例患者也在餐后30 min内相继发病,发病者潜伏期的中位数为24 min。③就餐情况调查。发病人员除12月11日中午在彭某家有共同就餐史外,其余无同源就餐史。12月11日中午彭某家聚餐菜品有:腊肉、白菜、南瓜汤,除食盐等调料外均未在外购买。中午所饮酒为彭某自家泡制的药酒(泡制药酒的原材料不详),约250 m L。6例发病者均饮食药酒,饮食最少者为25 mL ,未饮酒者未发病。(4)现场卫生学调查:专业人员通过对可疑餐次现场彭某家的调查和对相关人员的询问发现,� 熊娟 魏科 杨森评关键词:植物性食物中毒 中乌头碱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现场卫生学调查 实验室检查结果 就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