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瑶瑶 作品数:9 被引量:22 H指数:2 供职机构: 吉林大学口腔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牙科树脂系统抗菌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2019年 牙菌斑是一种复杂的生物膜,参与龋病的发展过程,生物膜于牙齿组织和修复材料上的堆积,是继发龋发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具有抗菌功效的复合树脂材料主要利用抗菌单体、抗菌填料、抗菌与再矿化联合、生物活性树脂、表面活性剂等,通过杀菌、抑菌、抑制蛋白吸附、调节生物膜菌群多种方式来减少牙齿组织与牙科材料表面的菌斑堆积,防止继发龋的发生。本文以抗菌及生物活性牙科树脂组成为分类描述了迄今为止所研究材料的进展和局限性,同时阐述其抗菌作用机制。 刘璐 刘璐 洪丽华 张志民 杨瑶瑶关键词:抗菌性 生物活性 牙周炎菌群失调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19年 牙周炎的病因学说近年来趋向于菌群失调学说,即牙周炎不是由于某种特定细菌作用而成,而是由于口腔菌群平衡被打破,进而引起免疫失调。失衡的菌群间相互协同,产生毒力因子破坏机体组织,诱导免疫细胞产生异常增多的细胞因子,造成更大的损害。本文就菌群失调的启动、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宿主的免疫损伤及菌群失调的防治进行综述。文献复习结果显示,机体由于炎症反应释放的过氧化物酶、宿主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及一些系统性因素如糖尿病等可启动菌群失调,继而细菌的离子转运、物质合成代谢等功能会发生改变,毒力因子增强,口腔菌群平衡被打破。红色复合体细菌首先进入牙龈上皮细胞,产生黏附素,并选择性抑制特定趋化因子的表达,利于其他致病菌进入牙龈上皮细胞,整体毒力因子产生增多,直接破坏机体组织,并诱发机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产生相关的免疫损伤。牙周炎菌群失调模型为牙周炎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如采用生物因子、噬菌体、益生菌等方法降低牙周致病菌的数量,使牙周菌群恢复稳态。 郭馨蔚 赵洪岩 杨瑶瑶 钱鑫 凌晓旭 张志民关键词:牙周炎 菌群失调 牙龈上皮细胞 免疫应答 变形链球菌生物膜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8年 龋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发生所依赖的微环境,是龋病的始动因子。变形链球菌是目前公认的主要致龋菌,寻找有效的对抗变链菌生物膜的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在物理、化学及生物三个层面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清除方法加以综述,旨在为龋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杨瑶瑶 赵洪岩 张志民关键词:变形链球菌 生物膜 氟环境下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ciaH、eno和pykF基因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检测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在氟环境下ciaH、eno和pykF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ciaH、eno和pykF基因与变形链球菌氟抗性的关系。方法:变形链球菌亲代菌株及其耐氟菌株,分为亲代组(变形链球菌亲代菌株生长于无氟BHI培养基中)、耐氟组(耐氟菌株生长于无氟BHI培养基中)和含氟组(耐氟菌株生长于含氟量为1g·L^(-1)的BHI培养基中)。分别选取3组处于生长对数期(11h)和稳定期(20h)的菌株,采用RT-PCR法检测ciaH、eno和pykF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耐氟组比较,含氟组的耐氟菌株ciaH、eno和pykF mRNA表达水平在对数期和稳定期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亲代组比较,耐氟组的耐氟菌株eno和pykF mRNA表达水平在对数期和稳定期均明显降低(P<0.01),ciaH mRNA表达水平在对数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稳定期明显升高(P<0.01)。结论:氟能提高耐氟菌株ciaH、eno和pykF基因的表达,该组基因与耐氟菌株氟抗性的产生有关联。 张琦 赵洪岩 张志民 张红 李文月 超博 杨瑶瑶关键词:ENO 变形链球菌 前牙断冠再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9年 由于外伤造成的前牙冠折是临床上较常遇见的问题,随着粘接系统性能的提高,断冠再粘接成为一种更好的选择,就是将折断部分的牙冠重新粘接回原处,可以保留釉质的原始形态、颜色,美观,成本低,患者易于接受。本文将对近年断冠粘接技术的进展进行综述。 凌晓旭 张志民 王家凤 杨瑶瑶 杜奥博 郭馨蔚 钱鑫关键词:粘接剂 固位 IGF-1及其受体(IGF-1R)在牙髓干细胞中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2018年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是能够调节细胞生长分化的有效生物递质,对细胞的增殖分化、组织再生等有重要作用。IGF-1可通过激活其受体IGF-1R的下游信号传导途径来调节细胞的一系列生理活动,同时也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IGF-1及其受体(IGF-1R)在牙髓干细胞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武玉凤 李勋 李文月 张志民 杨瑶瑶 杜奥博关键词:牙髓干细胞 成骨分化 信号通路 IGF-1R 氟化物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体外成膜过程,并与亲代菌株进行比较;探讨氟化物对耐氟菌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及亲代菌株,分为亲代组(变形链球菌亲代菌株生长于无氟BHI培养基中)、耐氟组(耐氟菌株生长于无氟BHI培养基中)和含氟组(耐氟菌株生长于含氟量为1 g/L的BHI培养基中)。通过结晶紫染色、扫描电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3组在6、12、18、24、36、48 h生物膜形成情况,采用SPSS 21.0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结晶紫染色法观察到生物膜生物量随时间增加,24~36 h达到最大值且相对稳定。亲代组及耐氟组生物膜生物量无统计学差异( P >0.05);含氟组生物量在实验的6个时间点均明显少于耐氟组( P <0.05)。(2)扫描电镜可见生物膜随时间的延长结构更加复杂,含氟组在实验时间内未见形成完整生物膜。(3)激光共聚焦实验通过细菌活死染观察到6~24 h生物膜呈绿色荧光,以活菌为主;36~48 h生物膜呈黄色荧光,以死菌为主。在不同时间段,实验组之间细菌密度及活菌比例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0.01)。结论:通过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及亲代菌株体外成膜情况无明显差异;氟化物对耐氟菌株生物膜的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实验为后续药物对生物膜防治作用的研究及代谢组学的研究奠定基础。 杨瑶瑶 张志民 赵洪岩 郭馨蔚 刘璐 凌晓旭 曲添关键词:变形链球菌 细菌生物膜 氟环境下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rpl基因的差异表达 2017年 目的:检测并分析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在氟环境下培养时rpl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分别将变形链球菌亲代菌株及耐氟菌株置于无氟脑心浸液(BHI)培养基,另将耐氟菌株置于含1 g/L NaF的BHI培养基中,均培养至11 h(对数生长期)、20 h(稳定生长期)后提取总RNA并逆转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各组变形链球菌rpl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无氟培养比较,高氟培养的耐氟菌株rpl基因表达在对数期无差异(P>0.05),而在稳定期表达升高(P<0.001);与亲代菌株比较,耐氟菌株在无氟及高氟培养基中rpl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P<0.001)。结论:氟可以增加稳定生长期的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rpl基因的表达。 张琦 赵洪岩 张志民 张红 李文月 超博 杨瑶瑶关键词:变形链球菌 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eriC^F基因差异性表达及其意义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氟浓度条件下eriC^F1和eriC^F2基因对变形链球菌(S.mutans)耐氟菌株UA159-FR氟抗性的影响,阐明eriCF基因差异性表达与S.mutans耐氟菌株抗性的关系。方法:重组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BL21分为eriC^F1组(eriC^F1+Peasy-Blunt E2)、eriC^F2组(eriC^F2+Peasy-Blunt E2)和KZ组(Peasy-Blunt E2)。基因克隆和IPTG诱导后,检测3组eriC^F1和eriC^F2蛋白表达水平,并分别测定3组菌株在不同氟环境(1.5、2.0、2.5和3.0g·L^-1氟化钠)下的菌液浓度和菌株生长速度,绘制菌株的生长曲线。结果:在对数期(8h)和稳定期(16h),3组菌株在不同氟环境下(1.5、2.0、2.5和3.0g·L^-1氟化钠)的菌液终浓度及菌株生长速度组内比较,3组菌株菌液终浓度和生长速度均随着氟化钠浓度升高而降低;组间比较,相同氟化钠浓度条件下,菌液终浓度和生长速度均为eriC^F2组>eriC^F1组>KZ组(P<0.05或P<0.01);与eriC^F1组比较,eriC^F2组菌液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eriC^F1和eriC^F2基因均能增强大肠杆菌的氟抗性,且表达eriC^F2基因比表达eriC^F1基因的大肠杆菌的氟抗性更强。 曲添 张红 张志民 杜奥博 邵思奇 杨瑶瑶 刘璐关键词:变形链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