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冰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骨折
  • 2篇内固定
  • 2篇骨板
  • 1篇钉棒系统
  • 1篇置钉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治疗
  • 1篇塑形
  • 1篇锁定钢板
  • 1篇锁定钢板治疗
  • 1篇皮内
  • 1篇平台骨折
  • 1篇切口
  • 1篇椎弓
  • 1篇椎弓根
  • 1篇椎弓根钉
  • 1篇椎弓根钉棒
  • 1篇椎弓根钉棒系...
  • 1篇肱骨
  • 1篇肱骨干

机构

  • 4篇济宁医学院

作者

  • 4篇沈冰
  • 4篇林峰
  • 3篇张率功
  • 2篇张峰
  • 2篇李玮
  • 1篇刘玉平
  • 1篇张峰

传媒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Scha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Schazker V、VI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入住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30例Schazker V、VI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60.40±10.76)岁,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53.40±17.82)岁,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参数包括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更换螺钉次数、骨折复位时间。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Free-man-Halton检验、秩和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更换螺钉次数、骨折复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t=-10.729、-20.315、-10.837、-16.472、-6.153,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05、0.345,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X线片复位质量Rasmussen评分和末次随访膝关节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z=-2.108、-2.320,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1/15)、46.7%(7/1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特定的3D打印模型提供了对胫骨平台骨折特征的全面了解,准确的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术前计划、术中指导及预测术中困难,从而优化了临床效果。
张峰李玮宋远征张率功林峰沈冰王树方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3D打印内固定
改良跗骨窦切口可塑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观察改良跗骨窦切口可塑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20-01诊治的34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采用改良跗骨窦切口(从外踝尖稍下1 cm至跟骰关节平面作一直切口长约5 cm,切口方向几乎与足底平行)复位骨折,于跟骨外侧骨膜下剥离后置入接骨板,采用模版定位法经皮置入导向器后钻孔并置入螺钉固定。结果 3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4(12~36)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1例出现皮肤浅表感染,应用抗生素并加强换药后痊愈。2例出现腓肠神经支配区麻木症状,经过4个月物理治疗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麻木症状消失。随访期间1例出现距下关节退行性改变。术后12个月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优26例,良5例,可3例。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较术前改善,B?hler角为(28.74±2.58)°,Gissane角为(118.69±4.13)°,跟骨高度为(38.58±1.87)mm,跟骨宽度为(30.12±1.54)mm。结论改良跗骨窦切口可塑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切口并发症少,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但是需要严格把握其适应证。
张率功张峰宋远征杨猛林峰王树方沈冰
经皮接骨板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干节段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2017年
对2012年6月-2015年11月应用经皮接骨板(IPPO)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节段性骨折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无腋神经损伤、伤口感染、桡神经麻痹、内固定松动、断裂,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肱骨头缺血坏死等发生。所有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86.5±2.2)分;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优7例、良3例、可1例,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提示IPPO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节段性骨折创伤小、能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张率功林峰刘玉平张峰沈冰李玮
关键词:肱骨骨折骨板
经皮内置钉棒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经皮内置钉棒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2—2016-12采用经皮内置钉棒技术治疗24例不稳定骨盆环骨折。根据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采用SF-12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Majeed骨盆损伤量化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2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8(12~24)个月。术后3例出现单侧股外侧皮神经麻痹症状,仅表现为大腿前外侧轻度麻木,取出钉棒系统后症状消失。2例出现异位骨化,但没有症状。术后根据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16例,良6例,可2例。术后12个月骨盆损伤量化Majeed评分65~98(91.2±1.5)分。采用SF-12量表评价生活质量:身体健康41~48(43.3±0.3)分,心理健康43~49(45.0±0.4)分。结论经皮内置钉棒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骨折具有疗效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技巧。
宋远征杜春雨林峰朱法豪沈冰
关键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微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