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岭
-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TNFR1BP/IgGFc融合蛋白载体的构建、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
- 2008年
- 目的构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封闭肽与IgGFc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检测其表达和生物学活性。方法将合成的TNFR1封闭肽(TNFR1BP)基因片段插入质粒pIG/3C,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IG/3C-TNFR1BP;脂质体法将重组载体转染COS-7细胞;ELISA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细胞的培养上清中TNFR1BP/IgGFc融合蛋白的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抑制实验、细胞毒抑制实验检测融合蛋白对TNFR1的封闭作用。结果经PCR和核苷酸序列测定证实TNFR1BP基因正确插入质粒pIG/3C。ELISA检测证实,在转染细胞培养上清中有融合蛋白的表达;间接免疫荧光抑制实验和细胞毒抑制实验证实融合蛋白能结合L929细胞表面的TNFR1,并能抑制分泌型肿瘤坏死因子α(sTNF-α)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结论成功构建并实现TNFR1BP/IgGFc融合蛋白真核表达;体外实验证实此融合蛋白可通过与细胞表面TNFR1结合,从而拮抗sTNF-α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 黄丽霞尹丙姣王晶梁慧芳曾庆岭姜小丹李卓娅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真核表达
- R31L TNF-α突变体重组质粒的构建、真核表达及其产物的胞毒效应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膜型、分泌型TNF-α的31位氨基酸在其生物学效应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TNF-α结构与生物学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重叠PCR方法将wt TNF-α31位精氨酸(R)密码子(CGC)定点突变替换成亮氨酸(L)密码子(CTC),构建R31L TNF-α-pcDNA3.0重组质粒,经酶切、PCR及DNA测序鉴定后,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其瞬时转染COS-7细胞进行表达,通过MTT法检测R31LTNF-α突变体的胞毒效应。结果:酶切、PCR及测序鉴定证实目的基因R31LTNF-α正确连接到pcDNA3.0的多克隆位点;TNF-α31位突变可增强sTNF-α的胞毒效应,突变体的CC50值是野生型的1/10,而对mTNF-α的生物学效应无明显影响。结论:本实验成功地构建了R31L TNF-α-pcDNA3.0重组质粒,且在真核细胞COS-7中获得表达;TNF-α31位置换成亮氨酸后,主要增强其分泌型分子的胞毒效应,而对其膜分子无作用。
- 刘丽丽万琳尹丙姣杨林曾庆岭李清芬李卓娅
- 关键词:分泌型TNF-Α定点突变
- TNFR Ⅰ封闭肽-hIgGFc融合蛋白和TNFR Ⅰ封闭肽对TNF-α介导的生物学效应的封闭作用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研究比较TNFR Ⅰ封闭肽-hIgGFc融合蛋白(TNFR1BP/hIgGFc)和TNFR Ⅰ封闭肽(TNFR1BP)生物学特性及功能,为开发治疗TNF-α相关疾病的肽类药物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和细胞毒抑制实验检测TNFR1BP/hIgGFc和人工合成TNFR1BP对TNFRⅠ的封闭作用;通过RT-PCR、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融合蛋白和封闭肽对TNF-α介导的生物学效应的封闭作用。结果:流式细胞术证实TNFR Ⅰ封闭肽-hIgGFc融合蛋白和人工合成TNFR Ⅰ封闭肽二者均能抑制TNF-α与细胞膜表面TNFR1的结合;RT-PCR结果显示二者均可明显抑制TNF-α诱导的IL-1β及IL-8等促炎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二者均可明显拮抗TNF-α诱导的人单核细胞NF-κB核转位的发生。结论:TNFR1BP/hIgGFc和TNFR1BP均可与细胞表面TNFR Ⅰ结合,拮抗TNF-α介导的生物学效应。
- 黄丽霞尹丙姣王晶梁慧芳曾庆岭姜小丹李卓娅
- 关键词:TNFRTNFRTNF-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