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凤霞

作品数:3 被引量:10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压裂
  • 2篇页岩
  • 2篇页岩气
  • 2篇四川盆地
  • 2篇盆地
  • 1篇地质
  • 1篇絮凝
  • 1篇絮凝沉淀
  • 1篇压裂返排液
  • 1篇压裂优化
  • 1篇三维地质
  • 1篇生物处理
  • 1篇排液
  • 1篇气藏
  • 1篇下志留统
  • 1篇龙马溪组
  • 1篇回收
  • 1篇回收利用
  • 1篇海相
  • 1篇返排

机构

  • 3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3篇李凤霞
  • 1篇杜俊跃
  • 1篇周彤
  • 1篇龙胜祥
  • 1篇冯动军
  • 1篇王光付
  • 1篇王海波
  • 1篇王海波
  • 1篇侯保才
  • 1篇刘振华
  • 1篇杜伟
  • 1篇李凤霞
  • 1篇李凤霞
  • 1篇李军

传媒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油气田环境保...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四川盆地非常规气藏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实践与认识被引量:17
2022年
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和做法已广泛应用于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贯穿井位地质设计、钻井、完井、压裂投产全过程,但不同阶段和不同地质条件下侧重点有所差异。在涪陵页岩气田开发成功引进并完善了北美非常规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技术,但这一技术在新区探井压裂中的推广存在局限性。由于四川盆地沉积和构造类型具多样性和复杂性,盆地内非常规气探井的压裂测试无法获得工业气流现象突出,相邻或同一区块探井或评价井压裂产量差异大,主要原因是甜点的裂缝和地应力等地质-工程关键参数三维定量表征及建模精度不够,针对性的分段分簇、压裂优化设计及布缝控缝定量模拟技术手段欠缺。系统总结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团队在四川盆地复杂致密气和页岩气探井及评价井压裂方面的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地质、测井、地震、工程等多专业联合研究,定量表征非常规储层空间展布、物性、含气性、岩石力学及矿物含量、地层压力、应力场、天然裂缝等关键参数,建立了区域气藏三维地质-工程模型,利用模型进行压裂裂缝空间扩展模拟,优化射孔、暂堵、压裂液、支撑剂、排量等工艺参数,及时跟踪分析和调整必要的现场施工参数,从而增加有效改造体积、提高单井产能,探索并形成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压裂技术体系及方法流程,在普光千佛崖组致密气和林滩场页岩气等探区应用效果显著,为类似油气藏地质-工程一体化勘探与开发提供借鉴。
王光付李凤霞王海波李凤霞王海波周彤王海波李军沈云琦
关键词:压裂优化页岩气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南部深层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被引量:72
2018年
四川盆地页岩气已实现勘探开发重大突破,但规模商业开发仅集中在3 500m以浅地区的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近期四川盆地页岩气产量能否实现快速增长,关键在于五峰组—龙马溪组深部地区的页岩气能否实现规模商业开发。笔者对比浅层区分析了川南深层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地质特征,研究认为:五峰组—龙马溪组虽然为广阔的深水陆棚相沉积,但川南深层区富有机质页岩厚度达120m以上,而涪陵浅层区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在100m左右;2个地区TOC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相似,优质页岩厚度均在40m左右,但演化程度向川南深层区增加;从涪陵浅层区往西至威远—荣县地区,富有机质页岩硅质含量降低、钙质含量增加;由于溶蚀孔的存在,川南深层孔隙度略大于涪陵浅层;深层页岩气保存条件整体好于浅层,含气性好于浅层,但在盆地边界断层附近和盆地内部变形较强烈局部构造上深层页岩气保存条件变差,含气性变差。四川盆地南部深层页岩气资源潜力大,勘探开发前景广阔。针对川南深层区页岩气有效开发面临的地质、工程技术挑战,提出了加强小层对比评价和构造精细解释、裂缝预测、加强深层页岩气钻完井和压裂技术攻关、加强深层页岩气井高效生产管柱和配套工艺攻关等建议。
龙胜祥冯动军李凤霞李凤霞
关键词: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
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现状及展望被引量:16
2015年
针对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特点、危害,综述了氧化-絮凝-过滤/吸附联合处理工艺、氧化-絮凝-电解-过滤/吸附联合处理工艺、氧化-絮凝-电解-过滤/吸附-生化联合处理工艺的特点、适用性及处理效果,经过多种工艺处理后,压裂返排液中COD等污染物可以有效去除,出水可以达标。并对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认为回收重复利用是未来压裂返排液处理的发展趋势。
侯保才刘振华杜俊跃李凤霞
关键词: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絮凝沉淀生物处理回收利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